據《麥肯錫時尚:美妝 2025報告》,全球 4,410 億美元的美妝產業都在從「輕鬆成長」邁入「複雜的新階段」,如今正顯現出降溫的跡象,2024-2030年市場預測全球成長由7%跌至5%。 且消費者對「美」的理解已逐漸擴展至健康、個人護理及醫美等領域;同時,消費者愈發重視價值、對行銷炒作保持懷疑,並專注於那些是否如重視有機、天然、潔淨或科學驗證的產品。因此建議美妝業者應重新校準策略,並強化自身價值主張以突圍而出。
今周刊編按:經過數年討論,歐盟議會9月終於批准了減少歐盟範圍內食品浪費的新措施,並要求紡織品生產商支付更多的回收成本。 根據新規定,所有歐盟成員國必須在 2028 年夏季前,建立紡織品的「擴大生產者責任制度」(EPR )計畫,要求製造商承擔紡織廢料回收、分類與再利用的費用,以支持回收體系運作。 這項制度正在改寫全球快時尚產業的遊戲規則,例如H&M已開始要求供應商使用更多再生布料,帶動供應鏈加速綠色轉型、走向循環經濟。
日本傳統魚品加工常棄置魚皮,但富山「tototo」品牌創立者及老牌水產企業Nissui推出魚皮革,結合工匠新技術與可回收概念,將魚皮轉化為兼具質感與耐用的時尚材料,製成錢包、鈕扣、手機殼。在時尚與永續浪潮中,魚皮革正成為可循環材質的熱門選項。
你可能聽過「快時尚」(Fast fashion),但有聽過「快科技」(Fast tech)嗎?在科技產品推陳出新的時代,電子設備從過去的奢侈品,逐漸變成日常消耗品。人們追求的是更便宜、更便利,至於產品耐不耐用,早已不是首要考量。 從 USB 風扇到迷你吸塵器,這類「快科技」產品大量充斥生活,更新速度快、價格低廉,但也因為壽命短、不易維修,正悄悄釀成一場前所未有的電子垃圾災難。
非政府環保組織Stand.earth近日公布時尚業減排大調查,瑞典品牌H&M連續第2次登上榜首,而近年快速崛起的中國快時尚品牌希音(Shein)則是倒數第3名,與台灣人熟知的美國運動品牌Under Armour一樣屬於末段班。
從時尚產業的高碳排,到B型企業的循環創新,這家義大利公司給出永續解方。 Save The Duck 運用專利人造羽絨 Plumtech 與單一材質回收設計,實踐從原料到終端可回收的全循環系統,並導入ISO 14064與SBTi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向淨零排放邁進。這不只是產品創新,更是對氣候、動物、消費者負責的行動。
意識到垃圾污染的嚴重性,聯合國大會於 2022 年 12 月 14 日宣布每年 3 月 30 日為「國際零廢棄物日」(International Day of Zero Waste)。 2025 年國際零廢棄物日的主題為「邁向時尚與紡織業的零廢棄」(Towards Zero Waste in Fashion and Textiles),強調時尚與紡織產業需採取行動,減少廢棄物並推動循環解決方案。
《Fashion Network》報導,十幾年前時尚界所謂的永續發展,大多數是品牌發佈公關新聞稿說明自己不是快時尚的一員。而如今像Ecoalf品牌實踐循環經濟,並用獲利的商模證明時尚的永續路是實際可行!
全球最大的雨林「亞馬遜雨林」蘊含豐富資源,在過去 50 年間它的森林覆蓋率已減少 1/5。近年來,巴西躍升世界前 3 大的棉花出口國,當地非營利組織與農民逐漸意識到傳統種植方式對土地的危害。巴西新創農業公司 FarFarm 攜手法國時尚品牌 Veja,在巴西帕拉州推廣友善土地的農林業耕作模式,幫助農民種植作物,並讓這座雨林受損的區域能夠再生。
波士頓顧問集團和 GFA 共同發布的《時尚產業脈動》報告估計,2015年全球紡織和服裝業排放了1,715百萬噸二氧化碳量和 9,200 萬噸廢棄物及消耗了790 億立方公尺的水。如果行業內不發生重大變化,到 2030 年將增加至少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