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永續發展,是衡量國家進步與否的重要指標,在全球氣候危機下,這項能力更為關鍵。身為全球第21大排碳國,台灣對於回應氣候變遷、減緩全球升溫,有份難以規避的責任。然而,在眾多領域都能驕傲喊出Taiwan Can Help 的我們,唯獨在減碳上的表現,從未真正獲得國際認可。與低碳永續社會之間的差距,其實就是台灣與模範地球公民之間的距離。
六千多支風機貢獻丹麥用電占比超過四成,風大的日子,甚至可以達到百分之百。丹麥人預期二○三○年再生能源供應全國半數電力,丹麥能,台灣能嗎?
2030即將來臨,企業需要結構性的轉型來實現SDGs,更需要衡量績效的有效測量指標。美國永續智庫SustainAbility專家Stefan Jimenez撰文說明各國際組織所提供的系統性轉型框架與SDGs的連結,期能提供企業面對未來挑戰的指引。
各種不同非資本衡量企業的指標陸續浮現,象徵著未來企業成立,不再只為「獲利」而生,還有更多價值正在等待實現。
未來,我們該如何重新定義社會的成長與人類的進步呢?採用「永續發展目標 SDGs」的17 項進步指標,將會是近代人類史的一大創新與突破!
桃園市政府已完成推動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自願檢視報告(Voluntary Local Review,簡稱VLR),鄭市長文燦於2020年9月23日透過亞太社創高峰會晚宴親自正式對外發表。桃園市VLR納入了288項亮點施政計畫、59項評估指標,向國際展現永續發展上的務實與視野,並據以作為施政的綱領,為市民打造美好且與世界接軌的永續城市。
永續金融專家Bob Eccles日前引用最新的一篇論文研究指出,全球投資機構透過簽署「責任投資原則」(PRI)獲得了更多的資金挹注,然而PRI簽署者卻可能「所言」與「所行」不一致,對投資人未必有益。Eccles指出,必須配合另外的3項機制,簽署PRI才能發揮督促永續投資的效果。
永續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大城市的共同目標。為了落實永續發展的理念,《今周刊》針對六都進行調查,檢視各都的數據指標、民意調查,以及對SDGs的重視程度,並進一步了解六都對永續發展的推動現況,希望能從政府、企業、人民三方合作的故事中,看見屬於台灣的永續城市。
小小一顆燈泡雖然消耗的電力不多,不過照明設備卻在家庭用電比例高居第三,因此在選擇電燈泡時,可以因應不同的空間和使用習慣,去選擇適合又省電的燈泡。
紛紛擾擾的2020年即將落幕,儘管新冠肺炎對生活型態產生很大的影響,但不論是美國股市或者台北股市都創下歷史新高,現階段眾多研究單位對台灣2021年總體經濟預測普遍看好。
違規最高罰全球營收6%!重拳監管網路巨頭,歐盟《數位服務法》上路
技術領先日韓!環境部首創「AI淨灘」!7天變 1天,徹底改寫淨灘效率
大阪世博2025:高齡社會的照護 未來科技一窺究竟
春季出遊好時光 永續活動、登山、賞花、露營......十大人氣活動超夯推薦
海景第一排!氣候變遷衝擊國土環境,國環院與國土署簽MOU共享數據科研,緩解氣候變遷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