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已經成為國際間共通語言。」經常參與國際交流的行政院數位政委唐鳳發現這兩年新趨勢:象徵「永續發展」的指標——SDGs,是熱門關鍵字,更是城市新顯學!
2015年聯合國發展高峰會上,全球193個會員國通過17項「永續發展目標」。這17項指標,從社會面的教育、性別,到經濟面的就業、環境面的氣候變遷、循環經濟等都涵括在內,作為未來15年,至2030年為止,全球共同努力達標的方向。
原本是「國家」級努力目標,卻在這2年於城市間興起。原來,2018年聯合國發布預測,全球在2050年將有3分之2的人口,約有50億人居住在城市。群聚的人口,也是消耗地球資源所在,如果能做好城市永續管理,也能解決地球資源耗竭的問題。
美國紐約市是第一個回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地方政府,並在2018年發布「地方自願檢視報告」(VLR),公開所有永續相關政策的現況與目標,還發起連署,希望有更多城市響應。截至目前為止,已有超過15座城市跟隨紐約的腳步,發布VLR報告,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台灣不僅是其中之一,還占了3座城市——新北市、台北市與桃園市。以積極度來看,台灣與世界城市相比,絕對排得上前段班。
事實上,早在SDGs目標出現前,台灣六都或多或少都有永續政策推動,有的甚至已執行長達20年。其中最廣為人知,就是從台北市推動的「垃圾費隨袋徵收」到「資源回收」進程,讓《華爾街日報》與《經濟學人》都曾專文報導,成為台灣之光。
「在推動隨袋徵收前,台北市民每日產出近3000公噸的垃圾廢棄物。」台北市環保局資源循環管理科科長林鈺惠表示,如今每日垃圾量已大幅減少至3分之1。由於垃圾袋需要付費,讓市民開始注意垃圾減量,也開始執行資源回收。「最新數字顯示,台北市的資源回收率已達到64.4%,但20年前,只有2%。」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