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和平於1月28日公布台灣人食用海鮮「塑據」,依據文獻資料推估,台灣每人每年平均經由海鮮吃下1.63萬個微塑膠,相當於一根1.05公克的塑膠吸管。
減塑趨勢已在全球蔚為風潮,台灣今年年初才頒布減塑政策,預計明年七月起,國內 8千家業者不得提供內用者使用一次性塑膠吸管;全球最大連鎖咖啡業者星巴克、麥當勞也在近期宣示將逐步禁用塑膠吸管,以響應環保趨勢。然而,目前卻有最新研究指出,蚊子幼蟲孑孓會吃進微塑膠粒,一旦含有塑膠微粒的孑孓被其他昆蟲、動物吃下肚,將會進入食物鏈,最終塑膠微粒會送到人類餐桌上。
「我們的血液、生命之河,裡面有塑膠」,最近荷蘭科學家展現塑膠污染的嚴重性,透過新型的分析工具,團隊證明微塑膠也會進入到人體組織。
2018 年科學家首次確認瓶裝水含微塑膠,六年後科學家繼續分析塑膠顆粒到底有多少且來自哪裡,透過雙雷射顯微鏡檢測分類,發現一般商店販售瓶裝水含塑膠碎片比預估高千倍多。
永久化學品 PFAS 幾十年來被用來製造不沾、防油、防水且耐溫度變化的消費品,現在它已經與微塑膠一樣無所不在。 一項全球首次量化 PFAS 環境負擔的研究發現,全球地下水中發現的永久有毒化學物質大部分含量都超標,且距離污染源很遠的地方也能找到這些毒物的痕跡。
研究指出,紅、藍、綠色等顏色鮮豔的塑膠裂解速度快,更容易形成微塑膠,加速環境汙染。因此專家建議,廠商設計塑膠製品時,應減少使用鮮豔的顏色,不僅能延長產品壽命,還能夠降低微塑膠汙染。
美國和哥倫比亞團隊的新研究指出,微塑膠和奈米塑膠在人類大腦中的累積濃度可能比腎臟和肝臟中更高,研究結果突顯出,我們需要更好的研究來瞭解人體組織(尤其是大腦)中,接觸、攝食和清除塑膠的途徑以及塑膠對健康的潛在影響。
阿爾卑斯山高海拔冰川發現大量奈米塑膠,車輛輪胎磨耗顆粒為主要來源,佔比高達 41%。此研究凸顯輪胎污染嚴重性,已滲透至偏遠地區,呼籲重視並研擬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