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逐步淘汰燃油車,各國積極推動零碳排目標,電動車成為關鍵角色。然而電動車電池續航力有限且充電緩慢,對於車主而言是一大挑戰。南非約翰尼斯堡金山大學提出一種解方案,利用風力與太陽能發電的「電池交換站」(Battery Swapping Stations)。這項研究顯示,若能結合可再生能源,不僅能加快電動車推廣,也能符合南非能源轉型的目標。
當人們談到歐洲的太陽能發電,多數第一個想到的仍是德國、義大利與西班牙這些傳統再生能源強國,但很少注意到東歐國家正快速崛起。 事實上,過去五年間,東歐地區太陽能的成長速度竟是全歐洲平均的兩倍以上,悄然成為歐洲能源轉型中不可忽視的新動能。
根據能源研究機構 Ember 分析,如果每月太陽能發電量持續比 2024 年同期增加 30% 左右,夏季太陽能月產量將達到 260 TWh,正式超越核能在夏季的最高水準:252 TWh。 2025年預計將成為全球能源史上的重要轉捩點。這是人類首次在統計數據上,見證來自陽光的電力,勝過核裂變所產出的能量。
工廠要擁有一套太陽能發電的設備,其實不難。「真正的關鍵是——發電之後的那些電力,該如何管理?」台灣微網科技(以下簡稱台灣微網)創辦人李庭官說。
經濟部投資臺灣事務所(21)日通過六家企業擴大投資台灣,總金額逾151億元。其中瑞儀光電斥資逾133億元,導入AI智慧製造技術,發展晶圓級光學元件。 經濟部表示,「投資台灣三大方案」迄今已吸引1,664家企業投資,總金額突破2.5兆元,預計創造超過16萬個本國就業機會。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投資案全數導入綠建築與節能減碳方案,包括太陽能發電、能源回收、低碳設備等措施,積極響應我國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
自今年1月1日起,美國芝加哥正式邁向綠能里程碑,全市 400 多棟公共建築——包括奧黑爾國際機場、哈羅德·華盛頓圖書館、98 座消防局,以及全球最大的兩座水處理廠,已全面採用 100% 再生能源電力。為城市永續發展注入強勁動力,主要歸功於伊利諾伊州最新、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場。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改委)近日宣布,將逐步將取消針對風電、太陽能發電等再生能源產業的獎勵補助措施。該政策調整也顯示中國的綠能發展正邁入新階段,從依賴政府補貼逐步轉向「市場化」機制。
中央研究院攜手國內頂尖學者組成下世代太陽能電池研發團隊,整合來自中研院、成功大學、清華大學、明志科技大學等高效太陽能光電技術的研究專長。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表示,研究團隊以2年的時間成功開發出光-電轉換效率超過31%的下世代(疊層式鈣鈦礦/矽基)太陽能電池元件,這較目前市售最新太陽能電池產品高出3成以上;如果與早期佈建的太陽能發電裝置相比,效率提高接近5成。
日月旗下的半導體封測大廠矽品精密工業(2325)於27日攜手睿禾控股集團,於中部科學園區二林廠舉辦全台首例綠電回購轉供專案啟用儀式。 依照規劃,矽品精密中科二林廠將向睿禾控股出租一期廠房屋頂建置100萬瓦(1MW)太陽能發電系統,預計明年發電,然後回購自家屋頂的綠電,創下全台回購綠電轉供首例。
太陽能供給無限,但夜間無用武之地,且相較煤炭與核能等發電,太陽能供應不夠穩定。現在加州有家公司要控制太陽光,複製 1990 年代俄羅斯技術,用衛星將太陽光晚上反射回地球,賣給太陽能發電廠,讓晚上也能用太陽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