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國家政黨的談判代表聚集在巴西貝倫的 COP30 主會場,為候協議字斟句酌,捍衛各自權益的同時,距離主會場不遠的帕拉州聯邦大學(Universidade Federal do Parà, UFPA)裡,凝聚了更響亮、更真切的聲音。由各地社運組織發起的「人民高峰會」(Cúpula dos Povos),展現出氣候危害最前線的真實樣貌。
成功大學第五屆「成電論壇」於10日在成大電機系迅慧講堂盛大舉辦,本次論壇以「數位轉型下的智慧製造與服務創新」為主題,邀請佳世達董事長陳其宏、盟立董事長孫弘、台達機電事業群副總經理蔡清雄、Google Chrome OS研發總經理馬大康、AMD台灣商用業務處資深業務副總經理林建誠、NVIDIA資深資料科學家劉冠良輪番上陣演講。
全球暖化加劇,高溫與極端天氣事件愈發頻繁,民眾對氣候變遷的關注日漸提升,但多半忽略了它對「健康」帶來的直接衝擊。 保誠人壽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14日共同發布全台首份由民間主導的《氣候變遷與健康調適白皮書》,從科學數據揭示氣候變遷與心血管疾病、空氣污染之間的密切關聯。
2025年第五屆「台灣影響力投資論壇」將於10月23日(週四)在政治大學公企中心A2國際會議廳登場。本屆以「投資未來:氣候解決方案、永續供應鏈與影響力資本」為主題,邀請來自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的國際講者,聚焦全球與亞洲影響力投資的最新趨勢。
今年夏天,台灣社會圍繞能源政策展開多次討論,從7月颱風損壞光電場、8月核三廠重啟公投,9月高雄興達發電廠火災引發供電焦慮,甚至衍生能源區域正義議題。這些都凸顯出台灣區域電網建設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為了以科學數據為基礎,促進公眾參與電力規劃討論,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王筱雯教授及研究團隊於19日發布《台灣電業整合資源規劃指引》(簡稱「全資源IRP」),盼為台灣能源治理開啟新篇章。
今周刊編按:生物多樣性是亟需被實際管理與衡量的資源,然而,如何定價?又由誰來決定價值標準?本文由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特聘教授柳婉郁,深入探討生物多樣性定價與管理的核心課題。
在不更換食材、不改烹調的前提下,僅透過重新安排菜單順序,就能讓民眾吃得更健康、同時降低碳足跡? 2025年8月11日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於《Nature Food》發表的一篇研究證實,「菜單順序調整」策略實測成功將整體碳足跡降低逾3成,並減少飽和脂肪酸攝取,且用餐滿意度幾乎不受影響。
氣候變遷與資安威脅日益升高,成為近年企業經營的兩大風險。中央大學研究團隊發現,當企業的生態足跡越高,其資安風險反而越低,揭示永續與資安之間的互補關係。研究建議,企業應將環境策略與資安納入整體風險管理,推動跨部門整合與合作。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期刊《能源經濟學》(Energy Economics)。
今周刊編按:台灣首例「人工濕地草澤碳匯提升計畫」啟動,永豐餘攜手中華紙漿、高雄市政府與經濟部水利署,共同探索淡水草澤濕地的碳吸存潛力。這項計畫由中山大學、台東大學組成研究團隊將長期監測舊鐵橋濕地的環境與植物生長,量化統計碳匯能力,並預計於 2027 年提出本土方法學,為淨零轉型與濕地保育提供新方向。
今周刊編按:生物多樣性是地球健康的重要指標,但誰來決定「生物多樣性足夠」?本文由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特聘教授柳婉郁,深入解析生物多樣性的量化工具與科學評估方法,從生態系到物種層級,一次看懂如何以數據掌握生態健康,並理解保護策略背後的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