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致力於溫室氣體減量,國際能源總署(IEA)預測,2025年以前,再生能源將占全球新增發電量的56%。在國際趨勢下,台灣要穩健邁向綠能家園願景,將再生能源發電比例提升至20%,風力發電的發展至關重要。其中5.5GW的風力發電總目標,尤其考驗台灣如何與經驗豐富的外商攜手,從無到有建構在地產業鏈。
過去台灣的海事工程無大規模發展,現階段廠商的設備多為拼裝上路,無法接軌國際。 本土廠商參與有限,綠能發展、拉抬在地產業鏈,成功機會渺茫。
聯合國所提出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已成為世界各國與企業經營的指導原則,作為世界公民的一分子,大學如何結合校務發展,實踐永續發展目標?2019大學社會實踐博覽會中,「國際研討會專題演講」邀請到日本國立信州大學副校長中村宗一郎,分享信州大學走入場域教學、實作的經驗。
台灣農漁村普遍面臨人口老化、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計畫)鼓勵大學走向社區,適時填補了在地產業發展的缺口,在他們發揮所長參與社區改造的同時,收穫卻更多。
隨著電動車生態逐漸成熟,包括傳統/新創車廠、矽谷科技公司無不加緊研發馬力跟上,就連各國政府也下重手補助建立在地產業鏈,究竟台灣在其中要如何突圍?
產業發展的成功,並非單靠單一面向可以達成。通常技術面、產業面、金融面缺一不可。 過去,臺灣離岸風電,大多關注在地產業及供應鏈的發展,隨著第二階段的廠商進入融資的階段,外界才突然開始正視金融的重要性。離岸風電風場開發金額動輒數百億或數千億,極少有業者可以單獨出資,因此開發資本的籌措就成為了極大的挑戰。
經濟部、中研院、台灣中油共同攜手於宜蘭縣員山鄉開鑽台灣第一座「深層地熱探測井」。由於台灣位於太平洋火環帶,地熱資源豐富,根據經濟部粗估,台灣潛藏深層地熱發電量更可達40GW,相當於31座核一廠的發電量。 經濟部長郭智輝則補充,未來若宜蘭縣有了綠電,此次計畫不僅能讓台灣綠色能源有更多選擇,也對宜蘭在地產業發展有助益。他認為,如果能使用在地的綠電,相信數據中心也有機會進駐宜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