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30 觀點》全球碳排持續上升!全球碳計畫研究團隊今(13)日發布《2025 全球碳預算報告》,指出今年全球碳排放量預計較去年再增 1.1%。依照目前的排放速度推算,全球可用於將升溫控制在 1.5°C 以內的碳預算僅剩約 4 年。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也邀集三位專家解析這份報告對全球與台灣的意涵。
在阿聯的實驗室裡,一種被人們忽略的垃圾,蝦殼廢料,正在悄悄改寫環境科技的未來。研究團隊不只是想要減少海鮮市場堆積如山的殼體,他們更試圖把這些副產物轉化為有價值的碳捕捉材料。這是典型的「從廢到寶」的故事。
中央研究院於9月16日舉行記者會,由院長廖俊智帶領的研究團隊,歷時20年打造出全球首例「雙固碳系統」的新型植物固碳機制,這不僅是自然界未曾演化出的「合成二碳(C2)」植物,並發現效果遠比預期好。 實驗結果顯示,植物固碳效率提升達50%,生長量增加2至3倍,油脂產量也增加。此成果可為未來永續航空燃料及其他化學品提供潛在原料來源。該研究於今年9月刊登於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
職場女性即使表現優異,仍常因婚姻、家庭或人生轉折陷入迷惘。工程師出身的謝瑞珊,在擔任獵人頭顧問的十年間,看見許多女性徬徨於職涯關卡,因而創立「女力學院」,以陪伴式課程協助她們跨越迷惘,至今已陪伴逾 4100 人成長。今天,她更帶領團隊拿下第三屆「渣打女力創業獎」首獎。
當所有人都在質疑老行庫的創新能力時,擁有百年歷史的彰銀,去年默默交出了一張令人跌破眼鏡的成績單,經營績效創下歷史新高。它究竟是怎麼辦到的?
鴻海攜手高雄市府,推動智慧城市、電動車與軟體研發,打造軟硬整合示範場域,最終目標是將高雄經驗打包輸出海外,劉揚偉能為代工帝國開創出新成長曲線嗎?
今年夏天,台灣社會圍繞能源政策展開多次討論,從7月颱風損壞光電場、8月核三廠重啟公投,9月高雄興達發電廠火災引發供電焦慮,甚至衍生能源區域正義議題。這些都凸顯出台灣區域電網建設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為了以科學數據為基礎,促進公眾參與電力規劃討論,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王筱雯教授及研究團隊於19日發布《台灣電業整合資源規劃指引》(簡稱「全資源IRP」),盼為台灣能源治理開啟新篇章。
氣候變遷與資安威脅日益升高,成為近年企業經營的兩大風險。中央大學研究團隊發現,當企業的生態足跡越高,其資安風險反而越低,揭示永續與資安之間的互補關係。研究建議,企業應將環境策略與資安納入整體風險管理,推動跨部門整合與合作。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期刊《能源經濟學》(Energy Economics)。
今周刊編按:台灣首例「人工濕地草澤碳匯提升計畫」啟動,永豐餘攜手中華紙漿、高雄市政府與經濟部水利署,共同探索淡水草澤濕地的碳吸存潛力。這項計畫由中山大學、台東大學組成研究團隊將長期監測舊鐵橋濕地的環境與植物生長,量化統計碳匯能力,並預計於 2027 年提出本土方法學,為淨零轉型與濕地保育提供新方向。
台光電總部,已經在桃園觀音矗立30多年了,7月1日,烈日當空,廠區建物被曬得明晃晃地,今周刊採訪團隊拉開這扇向來不對媒體公開的總部鐵門,探訪這座神秘的CCL(銅箔基板)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