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總統在2021年宣示台灣將推動2050淨零排放,今年3月則由國家發展委員會發表了「2050淨零路徑及策略(link is external)」,除了能源、產業、交通部門的轉型,其中提到占台灣國土面積達6成的森林碳匯約是2,140萬噸,可抵減約台灣8%的碳排量,預期到2050年將增加110萬噸森林碳匯(註1),達到2,250萬噸。
面對氣候變遷威脅,全球各國不斷燒腦思考解決方法,臺灣也不遑多讓,其中「增加森林碳匯」是大家認同的方法之一,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也提出增加森林碳匯的三大策略:增加森林面積、加強森林經營和提升國產材利用,那麼我們回過頭來思考,究竟森林經營要如何永續呢?
林業保育署2017年宣示為「國產材元年」,目標在2027年國產材自給率達5%,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不只在有機連鎖通路能看見運用國產材和循環修枝木等裝潢材料,預計今年下半年透過國產木材製作的課桌椅也將進入中小學校園。
我們手上的木竹製品,只要是使用國產材,就證明是產自生生不息的森林。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昨(11)日正式宣告,台灣國有林156萬公頃全區取得森林管理委員會(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 ,下稱FSC)驗證,從今而後,採購國產材,代表兼顧森林永續的負責任消費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