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海,生活也與海息息相關」
海洋保育署長陸曉筠表示,許多人以為我們生活在都市、看不見海,就與海洋無關,但事實上「我們的每一個行動都會影響海洋」,所有人的食、衣、住、行、育、樂,都與環境永續密不可分。
許多看似平常的日常行為,如洗衣、消費等,都可能對海洋生態造成長期且難以復原的影響。她以「衣」舉例,指出空氣、水與海洋中都可檢測到微塑膠,而其中一大來源正是日常洗衣產生的塑膠纖維。
陸曉筠指出,這些纖維多來自聚酯纖維、尼龍等合成布料,在洗滌過程中脫落後,會隨洗滌廢水流入排水系統,最終進入大海,成為難以清除的海洋污染源。
海洋保育署長陸曉筠表示,許多看似平常的日常行為,都可能對海洋生態造成長期且難以復原的影響。圖片來源:今周刊攝影團隊
「自綠」代表行動力, 守護海洋環境從日常改變開始
為維護台灣海域珊瑚礁生態系,海保署自2024年起串聯全台灣多家潛水業者,組成「珊瑚特潛聯盟」,讓潛水不只是休閒活動,更是守護海洋的重要力量。
陸曉筠表示,目前有25家潛水業者,加入珊瑚特潛聯盟,各潛店認養1至2處在地海域,實地進行珊瑚礁生態監、珊瑚白化觀察與問題回報,共同守護台灣周邊海洋生態。
自綠生活節現場,海保署攤位也展示了最新出版的「友善珊瑚、友善海龜指引手冊」。陸曉筠表示,希望告訴大眾不要覺得守護海洋距離自己很遙遠,每個人在日常消費中實踐友善海洋。
陸曉筠表示,就像是自綠生活的「自」,代表的是每個人的行動力,只要每個人從生活中做出一些小小的改變,就能為海洋永續盡一份心力,最後凝聚成為守護大海的重要力量。
海洋保育署長陸曉筠手上拿著海保署最新出版的「友善珊瑚、友善海龜指引手冊」。圖片來源: 今周刊攝影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