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再生能源快速成長、裝置容量屢創新高,台灣綠電發展也來到深化轉型與擴大布局的關鍵時刻,正式邁入轉型2.0的新階段。面對挑戰,光電產業如何突破現有困境、成功升級?八月十三日,台灣光電關鍵企業齊聚今周刊第九屆新能源國際論壇,共同為台灣的光電新時代提出解方。
今周刊編按:台灣綠電市場正迎來快速成長的新階段。在AI、半導體與電動車等高耗能產業推動下,用電需求持續攀升。經濟部預估,2030年全台用電量將突破3,343億度,其中綠電需求將首度突破千億度。 看準趨勢,天能綠電已搶先與多家半導體、電子與金融大廠簽訂長期合約,為未來十年奠定穩定成長基礎。但由於售電本質毛利不高,加上競爭者急速增加,也使價格波動和壓力越來越明顯。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即退出《巴黎協定》,近期的對等關稅措施也再次掀起國際動盪,各界對ESG政策轉向觀望,但台電董事長曾文生認為淨零仍是長期目標方向,他出席「淨零未來關鍵行動力論壇」指出,在RE100國際趨勢推動下,台灣綠電需求將快速成長,預計2030年綠電轉供需求將高達400億度。
隨著再生能源政策鬆綁、電價調升與企業對綠電需求激增,台灣綠電市場正快速轉型。太陽光電直轉供度數年增九成,企業購電協定(CPPA)簽署熱度升溫,預示綠電交易將迎來新一波黃金期。面對全球減碳壓力與能源結構變革,台灣該如何在供需失衡與價格波動間找出突破口?
台灣作為全球半導體製造業重鎮,有著居全球前列的人均用電。隨著經濟成長以及淨零碳排所需綠電和相應的電氣化,台灣面臨著與日俱增的能源及電力供需考驗,如何考量自身能源供需條件,並從國際經驗中汲取智慧,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能源轉型之路?
中鋼股價跌至19.15元新低點,台灣綠電轉型引發各界高度關注。中鋼因成立泛官股綠電平台「台灣智慧電能公司」(台智電),引發內部工會憂慮,擔心會重蹈興達海基虧損的覆轍,成為「綠能替死鬼」。 工會今晨北上抗議,並有藍委指控政府將中鋼視為「錯誤政策的提款機」;經濟部則出面澄清,強調已有日月光、台達電等多家民間大廠簽署合作意向書,顯示台智電具備獲利潛力,並承諾未來會調降中鋼持股比例,強調並未強迫投資。
碳定價時代即將來臨,台灣將於2025年起開徵碳費,進而推動碳權與綠電市場發展。儘管企業減碳已成為不可逆的趨勢,市場目前因供應不足與需求尚未完全釋放而陷入僵局。 專注新能源與碳市場的資訊平台《RECCESSARY》昨(26日)線上舉行「台灣綠電與碳市場發展論壇」,分析目前綠電與碳市場面臨僵固性的背後原因,並提出增加市場效率的解決方案。
台灣的再生能源市場正處於關鍵的轉折點。儘管擁有遠大的脫碳和能源轉型目標,台灣在推動電力市場自由化、增加再生能源產能以及建立更有效率的綠電市場方面,雖有進展但仍面臨不少挑戰。 隨著台灣持續推進發展,深入了解台灣再生能源政策的發展方向,尤其是躉購費率(FIT)制度的影響,對於企業、投資者以及政策制定者而言至關重要。
森崴能源(6806)子公司富威電力舉辦上市前業績發表會,預計明年 1 月掛牌上市,董事長胡惠森表示,富威電力是輝達(NVIDIA)台灣綠電唯一供應商,從 2023 年第三季開始轉供,主要是高雄南軟的 AI 機房,目前月供應 30~50 萬度不等的綠電。
短短一個月內,東和鋼鐵、北基、嘉泥紛紛喊停總值近百億的儲能計劃,引發產業震盪。與此同時,雲林縣政府以「政策不明」為由,叫停再生能源發電廠審批。台灣綠電、儲能為何頻頻受挫,東和鋼鐵總經理黃炳樺揭秘其中3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