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解析】為什麼你家電費漲了,卻還買不到綠電?台灣直轉供交易爆發的背後

【解析】為什麼你家電費漲了,卻還買不到綠電?台灣直轉供交易爆發的背後
撰文: 安永/吳培源、朱忠熠     分類:太陽能 日期:2025-04-17

隨著再生能源政策鬆綁、電價調升與企業對綠電需求激增,台灣綠電市場正快速轉型。太陽光電直轉供度數年增九成,企業購電協定(CPPA)簽署熱度升溫,預示綠電交易將迎來新一波黃金期。面對全球減碳壓力與能源結構變革,台灣該如何在供需失衡與價格波動間找出突破口?

 

再生能源政策鬆綁,太陽光電直轉供度數成長,擴充綠電供給市場 

 

根據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以下簡稱安永)統計,臺灣 2023 年共發電 2,821 億度,其中 9.5% 來自再生能源,約 268.6 億度。再生能源的發電量裡,台電躉購約173.9 億度;直轉供及售予再生能源售電業(以下簡稱直轉供交易市場)則為 17.3億度,僅占總發電量的 6%;剩餘 77.47 億度的自用設備發電量則未進入再生能源交易市場。 

 

 

考量國內產業日益增長的綠電需求,經濟部能源署於 2023 年進一步放寬「三轉一」法規,開放自發自用型案場(太陽光電第二、三型)產生的再生能源可直接賣給再生能源售電業,供給綠電市場;另外,台電的統計資料顯示,自直轉供開放、2020年 5 月首次受理業者轉供案件以來,截至 2024 年 9 月底,累計直轉供交易量約達56.1 億度。 

 

安永統計2024年近12個月的綠電直轉供量可達約24.9億度,相較2023年的17.3億度,成長四成以上;其中太陽光電增加至13.3億度,和2023年的6.4 億度成交量相比,增長超過九成。自 2017 年 1 月 26 日《電業法》修正案公布、推動綠電自由化以來,如下圖所示,我國再生能源售電業正以平均每年約五成的速度成長。

 

經濟部也預估,由於法規放寬,2024 年自用設備發電者有 86 億度綠電可進入直轉供交易市場。 

 

 

ICT相關行業用電量日益增加,綠電仍供不應求 

 

安永表示,臺灣在全球 AI 運算系統供應鏈扮演舉足輕重角色,伴隨大型科技公司共同響應政府「2050 淨零排放」的政策、自主跟進承擔「RE100 倡議」與企業社會責任,科技業者對於綠電需求持續上升。

 

台電的數據顯示,2023 年較 2022 年的全國電力消費量減少了 29.1 億度,但隨著新興科技應用不斷擴展、數位轉型、全球半導體晶圓代工產量增加,2023 年半導體製造業用電較 2022 年增加 16.4 億度(成長 4.5%)。

 

由於半導體先進製程產能逐年增加,預計未來臺灣半導體產業用電量可能增長超過三倍;另外,2024 至 2028 年國際大廠也陸續在臺增設 AI 伺服器及資料中心,兩者合計至 2030 年用電需求可能大增。 

 

 

躉購(Feed-in Tariffs, FiT)價格逐年縮減、用電價 格調漲,未來綠電交易將更活躍 

 

隨著太陽能發展越來越成熟,2024 年臺灣太陽能屋頂型第二期上限 FiT 約落在新臺幣 4.37 元/度,八年間收購費率減少 12.2%。未來發電業者與台電簽訂長期購電合約的獲利空間將日益縮減,在能源市場交易的效益將逐漸高於售回國家電網的效益。 

 

台電於 2024 年 9 月進行電價費率審議會,為避免加劇財務危機,決議調漲產業電價平均調幅 12.1%,調價後產業用電均價為 4.27 元/度。以此趨勢預估,未來躉購價格甚至會低於產業平均用電價格,並於 2025 年出現黃金交叉。因此,在FiT逐漸退場的同時,非常有利於綠電交易市場的發展。 

 

 

時間電價制度及表後儲能建置將促使尖離峰價差套利 

 

就國內綠電市場來說,大企業(2B 企業用戶為主)可以與第一型再生能源電廠或售電業者,按照固定費率簽訂長期的企業購電協定(Corporate Power Purchase Agreement,CPPA)。

 

然而,對國內住商及中小企業 (2C 零售)來說,綠電目前仍是稀缺資源,未來更傾向與台電申請二段式、三段式簡易型時間電價來實現「淨消費」,即把離峰時段低價購買或多發的電儲存起來,在尖峰時段自用或售出,以獲取更好的價格進行套利。

 

依經濟部能源署統計,目前符合申辦條件的中小企業(每月用電逾 5,000 度)約 50 萬戶、小型商家(每月用電逾 1,500 度)約 100 萬戶、家庭用戶(每月用電逾 800 度)約 200 萬戶;然而實際申請比例仍不足 3%。

 

安永預估,上述符合申辦條件的用戶,若後續能配合申請離尖峰電價差的方案,每年預計需採購大量的綠電來實現套利,這將推動表後儲能市場的發展。 

 

 

 

歐盟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已過半,CPPA簽署容量持續增長 

 

為了環境保護及永續發展,歐盟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根據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的年度報告,2023 年再生能源占歐盟總能源生產的 51.7%。

 

相比之下,臺灣再生能源僅占比 9.5%,產量遠低於國內所需的能源。長遠來看,氫能、天然氣以及碳捕捉技術仍需依賴進口,而歐盟可能成為臺灣潛在重要的合作夥伴之一。 

 

 

 

依布魯塞爾的能源交易平臺 RE-Source 統計,歐洲(包括英國)2024 上半年已簽署 145 筆企業購電協定,創下了成交數量的新紀錄,較 2023 年同期的 94 筆增長54%,相當於簽署了 10.6 GW 的裝置容量。

 

其中,太陽能成交量為陸域與離岸風能的兩倍,大約 5.9 GW。安永統計,2024 年近 12 個月歐洲簽約的 PPA 數量不包含公用事業購電交易可達 323 筆,裝置容量超過 12 GW 。 

 

 

再生能源間歇性過剩,歐洲綠電批發頻繁出現「負電價」 

 

由於再生能源電力過剩,歐洲電力供需的不平衡程度逐漸提高,德國、西班牙和法國在 2024 上半年分別出現長達 142 小時、160 小時和 233 小時的負電價。

 

其中,西班牙即時用電批發均價跌至每兆瓦時(Megawatt hour,MWh)40 歐元以下,較去年同期下降 56%,達到歷史最低,德國和法國也呈現相同的趨勢。 

 

歐盟報導指出,為了減少依賴俄羅斯天然氣,歐洲大量投資綠色基礎設施。2024 上半年較去年同期風能和太陽能總發電量增加約 12.7%;截至 2023 年,太陽能已安裝的裝置容量則達 256 GW,較 2022 年 206 GW 增加 24.6%。

 

由於部分時段電力的生產超過消耗,歐盟 CPPA 市場經歷了劇烈的價格波動,無疑增加了簽署長期購電協議的風險。

 

相較之下,臺灣 CPPA 市場發展較為初期,售電業者仍面臨供應短缺、大額資本支出以及高於市場的融資利率等挑戰,但歐洲持續波動的綠電價格仍可作為對臺灣市場的警示,並彰顯出儲能對穩定綠電價格的重要性。 

 

 

結論  

 

臺灣再生能源起步較晚,但產業發展快速,使得綠電需求日益增加,因此企業購電需求(CPPA)依舊相當熱絡,只是考量未來綠電市場的波動問題,中短期 CPPA 將更受歡迎。

 

同時,政府為彌補低電價導致的虧損而於 2024 年調升用電價格、逐年降低綠電收購價格,並同時鬆綁太陽能供給相關法規,導致表後綠電交易及各種儲能套利的商業模式勢必加速開展。 

 

由於歐洲綠電滲透率已經過半,為了管理買賣雙方潔淨能源的交易風險,長遠來看,需要建立更穩定、波動性較低的定價機制,預期未來短期 CPPA 的比例將增加。

 

此外,長期儲能技術(如氫能) 結合風能或太陽能混合型 PPA(Hybrid PPA)將有助於解決電價波動的問題。歐洲的綠電交易發展歷程及模式可以作為臺灣的借鑑。 

 

作者 

 

吳培源 安永財務管理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經理 

安永能源與基礎建設產業成員,執業會計師及財政部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專 業人員資格。擔任企業財務顧問協助其進行投資與併購交易長達十年以上經 驗,曾協助各類再生能源與儲能專案的投資評估。 

 

朱忠熠 安永財務管理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副理 

於安永財務交易支援服務部門曾參與投資併購各類再生能源與儲能專案。 加入 財務管理諮詢服務前,曾於知名會計師事務所審計部門服務,擁有協助跨國企 業於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