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2025年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以「最佳友善育兒城市獎」作為今年度特別獎,結合客觀指標及育兒環境、孕婦友善等民調,在六都之中,由台南市奪獎。
近幾年台灣的音樂活動蓬勃發展,戶外音樂祭遍地開花,吸引許多樂迷一同參與。與此同時,極端天氣事件也來參一腳,2024年原訂在台南舉行的浪人祭因颱風侵襲而部分取消;前年在紅髮艾德(Ed Sheeran)匹茲堡的戶外演唱會上,更有17人因熱傷害送醫,顯示氣候危機已成為主辦方、樂團和觀眾不可迴避的挑戰。
7-ELEVEN「把愛找回來」公益募款平台「愛心便當認捐活動」邁入第三年,今年擴大與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屏東縣六個縣市社會局處合作,並攜手公益團體「人安基金會」和「人生百味」,將於農曆年前啟動橫跨17個縣市、送出上萬個便當為街友與寒士歲末送暖。
風災豪雨揭偏鄉「氣候弱勢」,建議引進創新財務工具打造韌性支援。 長久以來國人對於颱風的印象,大多數是從東部一帶侵台,只有極少數會直接登陸西南部,而從西南部登陸的颱風卻皆路徑詭譎,帶來嚴重的損害,例如70年代的賽洛瑪、80年代的韋恩等。2024年的山陀兒直擊高雄、屏東,2025年的丹娜絲重創台南、嘉義,甚至像竹節草雖未登台,死而復生後還引入低壓帶中的強勁西南氣流,帶來連日驚人豪雨。
7月上旬,丹娜絲颱風重創南台灣,嘉南魚塭滿目瘡痍。順著台84線,穿過沿途被颳倒的「路障」,來到位於台南學甲的南瀛養殖生產協會。 眼前15口魚塭的主人、協會理事長蔡阿玉滿面愁容,投入養殖30多年的她,早已見慣風浪,此刻讓她煎熬的,不是颱風攪局,而是一場比天災更不可測的「人為風暴」。
2050國家淨零轉型,地方政府也在加快腳步,目前包括六都、嘉義市、宜蘭縣在內,共八縣市著手訂定淨零自治條例。上月30日,多個環團共同舉辦「縣市淨零自治條例評比報告公布座談會」,評比結果顯示,宜蘭縣、新北市與台中市整體表現最佳,具明確減碳目標;社會溝通部分,宜蘭與台南表現最佳。
炎炎夏日高溫難耐,為方便民眾快速找到附近避暑降溫點,環境部氣候變遷署日前宣布「抗高溫涼適地圖(Cool Map)」試辦平台上線,彙整台北市、新北市、台南市共約1,700個涼適點,點進地圖可一鍵查詢500公尺內的涼適點。
夏天高溫屢創新高,孩子在烈日下戶外遊玩的熱傷害風險也隨之上升。綠色和平今(15)日發布《被高溫偷走的童年:氣候變遷對兒童夏季戶外活動影響分析》報告,推估在氣候變遷加劇的影響之下,高溫「偷走」了多少孩童到戶外遊玩的時光。
海洋廢棄物挑戰日益嚴峻,台灣起家的手機配件品牌犀牛盾,宣布推出智慧海廢清理平台「破浪者」。結合太陽能、自動化與AI辨識技術,透過無人機偵測、無人船回收與水流引導系統,打造低能耗、模組化的海上垃圾回收方案,首站將實測台南黃金海岸等近海海域。
你平常會使用共享單車嗎?在台灣,YouBike早已成為都會區民眾無碳排移動的選項,除了常見的共享單車,近年共享電輔車也悄然興起,讓使用者可以甲地租、乙地還,現在不只雙北,彰化、雲林、台南等地都有不同的共享電輔車品牌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