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選美
促老屋再生熱潮
「2008年我們舉辦第一屆『老屋欣力』活動,起心動念其實很單純。」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顏世樺談起當年活動策畫緣起,直言只是想為堪用的老房子延續生命,「當時拆掉老房子,一方面是為了都更,一方面是擔憂閒置的房子有衛生上的疑慮,我們
認為不該只有拆掉的命運,它的問題只是閒置,因此想做些事情去刺激民眾思考如何可以利用老房子做些什麼。」
基金會同仁經過不斷的討論與腦力激盪,最終決定舉辦一場「選美活動」,找出一些被運用得當的老房子,並深入介紹與發表,第一屆老屋欣力總計找到19處符合理想的案件,第二屆又找出22處,怎麼也想不到,這場單純的選美大賽竟會掀起浪潮!
「後來陸續有刊物介紹、網紅打卡,老屋再生成為熱門話題。」自此之後,愈來愈多人開始投入老屋的運用與再生,顏世樺笑言2012年可謂熱潮高峰。
回想起那個老屋抬頭的年代,台南的觀光面貌也轉了一個大彎,觀光客走入台南不再只是逗留在特定幾處古蹟四周,而是將腳步邁向台南各個角落,走入一幢幢老屋內欣賞經營者所要傳遞的價值觀與品味之餘,也能細細感受在地的生活面貌。
開懷的情緒沒有維持太久,隨著老屋經營者換了又換、房租飆漲、投資客開始大量購置原本乏人問津的老屋,這些房子漸漸不再擁有靈魂,而只是淪為工具,說著、說著,顏世樺的話語就開始滲入陣陣的苦楚,當炒作變多,事情不再單純,基金會的夥伴於是開始省思,到底哪裡出了錯?
思考,需要沉澱,「老屋欣力」活動因此中斷了兩三年,這段時間,基金會的夥伴努力尋找正確的方向,他們開始回想起第一屆老屋欣力的那群先行者,例如奉茶的創辦人對茶文化的專注,木子到森投入舊木料創作等,追根究柢,他們不是希望老房子可以如何活化,而是默默的堅守著自己的專注與步調。
與其保存名為老屋的殼,其實他們更欣賞的是流動在老屋裡的文化靈魂,逐漸將思考轉換成如何讓老屋「恰當的」保存與再生。顏世樺談起那一念的翻轉,臉上浮現淡淡的一抹笑。「2014年老屋欣力2.0版開始舉辦,我們覺得價值不再是老屋本身,而是這個人跟他為社會所做的事,換言之,老屋活化指的是生活、是文化,是人與環境的共鳴。」
2014 年老屋欣力重新舉辦,期待往正確的方向鼓勵老屋活化運動。
老屋學校
以實用技能為導向
如今「老屋欣力」已不僅是評選與頒獎,更積極投入研究與教育,2014年起,基金會開辦「老屋學校」,請來各領域的翹楚開班,課程內容自整體修繕、水泥瓦鋪設至消防、產權等,讓有興趣的學員從舊建築的特色、工法、材料、法令進一步真正的認識老屋。
顏世樺直言即使是建築系相關專業訓練,也都是學新技術,不會教導如何修理老屋,讓一般人連理解老房子都很困難,因此當經營者始終無法在結構補強、產權問題上膠著,最終無奈黯然退場之際,老屋極有可能再因髒亂與治安死角而重回拆遷的原點。「老屋學校」的開辦,期待老屋活化不再只是盲目的裝潢與藝術創作,而是從認識、理解開始,放心的一步步投入老屋的懷抱,展開實踐理想的生活。
顏世樺坦言,無論是保存老屋,又或者是如何推展正確的老屋保存觀念,未來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但是無論如何,我們會努力堅持,先不管懷舊,老屋若能繼續使用,不僅可以減少耗能,也能替環境加值,對於城市的永續發展,何嘗不也是一股助力?」
「老屋學校」不僅有專業修繕課程,同時也囊括法令相關知識。
「老屋學校」請來相關行業的翹楚,開辦相關修繕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