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O. Wilson)在《半個地球:探尋生物多樣性及其保存之道》(Half-Earth: Our Planet Fight for Life)中提起生命中的一次悸動:第一隻藍紫灰蝶入網的刹那,我見到了一顆畢生罕見的空中寶石。威爾森花了超過50年的時間,從事螞蟻研究、提倡生物多樣性、開創「社會生物學」理論,深思人類存在的意義。
在422世界地球日前夕,《今周刊》1374期針對全臺灣海洋保護區現況展開調查,發現臺灣雖已設立47個海洋保護區,但因長期缺乏監管人員,再加上法源分散,變成權責混亂的多頭馬車管理,讓保護區淪為「紙上公園」。 根據中研院長期監測結果,臺灣北部海域魚種近15年內,已從142種銳減至37種,相當於逾7成魚種消失,而沿海與近海漁獲量也下跌超過50%。
今年,海生館和綠色和平啟動了調查。 他們赫然發現,市場上賣的魚,每隻幾乎都「尚未成年」,魚變少又變小。 國際已有共識推動「海洋保護區」,這是資源永續最經濟有效的方式,台灣的海洋保護區現狀又如何?
今年二月,行政院通過「海洋保育法」草案(以下簡稱《海保法》),希冀透過法規強化「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整合海洋保護區效能」及「保育海洋生物多樣性」,以達成保護海洋的目標。
「我們的海洋大會」(Our Ocean Conference,OOC)4月在希臘雅典召開,地主國總理米佐塔基斯(Kyriakos Mitsotakis)送上大禮,16日宣示2030年前希臘海洋保護區將全面禁止底拖網,成為歐盟首例。
拯救戈壁熊一起Bobi Gobi!慈心基金會與蒙古大戈壁嚴格保護區A區(Great Gobi Strictly Protected Area - Zone A)合作,於2024年5月起,將於蒙古國戈壁保護區內,以種樹利器進階版「潛艇式水寶盆」種植1,000株樹,復育世界瀕危的保育動物—戈壁熊的生存棲地,近日(8日)再度觀察保護區種樹區域的樹苗成長狀況,樹高有明顯成長,樹苗存活率也高達80%以上。
臺灣有55%的珍稀物種生活在保護區以外的地區,包含農田、淺山與濕地,若能整合農友在田間觀察物種活動的資訊,將為臺灣生態調查提供珍貴紀錄。 慈心基金會與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於今(6日)簽署合作備忘錄,將合作推廣農友使用「愛自然iNaturalist」平台上傳田間生態記錄,透過公民科學家的鑑定或AI圖像識別技術,協助農友識別物種,公開呈現農場生態現況。
隨著全球人口逐年增長,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與開發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對其他生物的棲息環境造成嚴重衝擊。近年來,隨著環保意識的提升,各國積極倡導節能減碳,透過設立保護區和推動保育措施進行生態管理,取得一定成效。 然而,全球氣候變遷對自然環境的衝擊依然持續。因此,檢視生物棲地在當前氣候下的狀況變得格外重要,這將有助於動態調整並發展適切的生態保育策略,並為應對未來挑戰創造更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