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30台灣》聯合國氣候大會 COP30 在巴西貝倫舉行,熱帶雨林、自然保育與生物多樣性成為焦點,象徵氣候行動正走向以自然為本的新階段。國泰金控自 COP26 起即積極參與,今年再度前往現場,觀察到自然議題與金融的連結正快速加深,並於 18 日分享第一手自然金融的三大關鍵洞察。
珊瑚礁被譽為「海中森林」,孕育全球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提供人類食物、醫藥與海岸防護等關鍵資源。然而,氣候變遷、海水升溫與人為污染正使這片海底世界急速凋零。為呼應永續精神,海洋保育署於「2025自綠生活節」以「藍海洋 × 綠生活」為主題,邀請學者與青年「海保署珊瑚特潛聯盟」合作夥伴齊聚分享,從教育到公民科學,讓「守護珊瑚」從理念走入生活行動。
在氣候變遷與塑膠污染不斷加劇的時代,海洋不僅是生態議題的前線,更是生活永續的起點。海洋保育署以「藍海洋 × 綠生活」為題,於2025《自綠生活節》邀請藝人李霈瑜(大霈)、High Bar SCUBA海8潛水中心店長李明倫、台灣潛水執行長陳琦恩三位以海為家的講者,從不同深度與視角,帶領大眾重新理解「潛」進海底背後的生命連結,從呼吸、光影、教育,描繪出一條與海共生的永續路徑。
4月剛上任的韓國李在明政府展開首波改組。10月1日起,大部分能源業務將併入環境部,成為新的「氣候能源環境部」。 這是韓國首度讓能源業務脫離產業部門,轉入環境部門,目標是加速能源轉型,推動碳中和。然而, 評論者擔心能源價格因此上漲,以氣候為重的整合也可能傷及生態保育。新部會可能陷入「四難困局」,難以在氣候、能源、環境多項任務間取得平衡。
即使生活在都市、看不見海,日常中看似微小的行為,都可能對海洋生態造成長期且難以復原的影響。海洋保育署長陸曉筠表示,海洋永續必須從生活開始,每個人都能成為改變的一部分。 為讓永續行動走入生活,《今周刊》響應聯合國「ACT NOW」12大個人氣候變遷行動,舉辦 「自綠生活節」,於10月18日至19日在台北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登場,號召民眾從食衣住行等面向,做出友善環境的「自綠」行動。
英國靈長類動物學家珍古德(Jane Goodall)10月1日辭世,享壽 91 歲。她以一生觀察黑猩猩,顛覆科學界對人類與動物的認知,後來更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保育倡議者,每年有近300天都在演講,呼籲人類正視氣候危機。她也時常鼓勵年輕世代:勇於探索、堅持希望、與自然共生。
今周刊編按:台灣首例「人工濕地草澤碳匯提升計畫」啟動,永豐餘攜手中華紙漿、高雄市政府與經濟部水利署,共同探索淡水草澤濕地的碳吸存潛力。這項計畫由中山大學、台東大學組成研究團隊將長期監測舊鐵橋濕地的環境與植物生長,量化統計碳匯能力,並預計於 2027 年提出本土方法學,為淨零轉型與濕地保育提供新方向。
時序回到2022年5月,編號568的台灣黑熊在異地野放後,返回大雪山原棲地的途中,遭原住民獵人祖孫射殺。牠的死亡震驚全台,也讓人熊衝突與保育政策再次浮上檯面。《未完的旅程》作者蔡惠萍將事件抽絲剝繭,發現其背後不僅是保育難題,更牽動都會與山村、原住民族與政府之間的矛盾。568未能走完的返家之路,如今也成為台灣社會必須面對的未竟課題。
烏黑毛皮、胸前一道V字白色花紋,這是台灣唯一原生熊科動物──台灣黑熊的正字標誌。台灣黑熊是國內重要保育物種,牠們不僅是山林的王者,也成為台灣社會的精神象徵。 然而近年來,黑熊活動範圍逐漸向低海拔擴張,與人類生活圈重疊,黑熊誤觸陷阱與入侵事件頻傳,也讓「人熊衝突」成為新的保育課題。我們準備好當「友熊國」的居民了嗎?
珊瑚礁有「海洋熱帶雨林」之稱,不僅構築了絢麗的海底景觀,更是維繫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基石。然而,近年來受到氣候變遷、人為活動與污染等多重壓力,珊瑚礁正面臨嚴重生存危機。 台達近年積極以科技投入珊瑚復育,台達文教基金會與台灣珊瑚礁學會,8月21至22日舉辦首屆台達國際珊瑚復育研討會,邀集國內外珊瑚保育專家,並首度展示台達人機協作型機器手臂協助耐熱珊瑚培育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