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水,對多數人來說,或許是一場親近自然的冒險,但對這三位長年與海為伍的潛水工作者來說,卻是理解世界的一種方式。當他們一次次潛入深藍之中,看見的不僅是壯麗的珊瑚與絢爛生物,更是人類消費習慣與環境問題在水下的倒影,大霈從鏡頭看見海洋的哀傷與希望,李明倫透過黑水潛水重新認識「夜的海洋」,陳琦恩則選擇用教育改變未來世代與海的關係。
從個人的感動到集體的行動,他們的故事,正是「藍海洋 × 綠生活」精神的縮影,讓每一次呼吸、每一個選擇,都能成為守護海洋的力量。
◎《水下三十米》主持人大霈從鏡頭到深海 學習與大海共呼吸
從完全不黯水性到5天通過魔鬼訓練考取潛水員初階證照,大霈的潛水旅程起點是為了拍攝節目。熱愛戶外活動的她,意外錄取號稱「全世界最爽工作」的旅遊行腳節目主持人,成為《水下三十米》主持人,這段另類的職業經驗,意外開始她與海洋的深層連結。
主持近9年來,大霈全台、東南亞與東北亞知名潛點,看盡不同水色與生態,但最讓她難忘的,是那一張張被廢棄漁網纏繞的珊瑚、沈在海底的家電與輪胎,「對我來說,如果只說海的美,而不說真實的一面,是一種失職。」她坦言,在海裡,人類變得極為渺小,第一次有了「滄海一粟」的體悟, 「你無法對抗海流,只能順著它,這讓我學會尊重大海,也更謙卑。」
她也分享,台灣海域蘊含驚人的生物多樣性,從蘭嶼黑潮海域的透明藍,到綠島、小琉球的珊瑚礁奇景,都比許多國際潛點更具潛力;然而她同時也看到,東北角的海洋被漁網與廢棄物糾纏,讓每次潛入都帶著一份哀傷。大霈強調,守護海洋除了淨灘淨海,也能從消費選擇開始,包括支持在地小農、不剩食、使用補充裝清潔用品,這些日常的微小行動,都是與大海共呼吸的方式,「從認識開始,才會有愛;有愛,才會想保護。」
◎黑水潛水的夜之宇宙 李明倫看見垃圾與生物共存的真實樣貌
High Bar SCUBA 海8潛水中心店長李明倫邀請民眾一起成為環境的見證者與行動者,海洋的未來將會多點希望。
如果說白晝的潛水是探索藍色世界的窗口,那麼黑水潛水,則是夜海的宇宙之旅。
High Bar SCUBA店長李明倫十多年前投入潛水,直到接觸黑水潛水,重新喚醒那份靠近海的感動。他曾在東北角瑞芳外海夜潛,觀察深海生物垂直遷徙的奇觀,有章魚偽裝成水母、飛魚如星閃爍、透明的幼魚漂浮於燈光之下,如同置身銀河。
然而在美麗的表現之外,也看見震撼的現實。李明倫坦言,進行黑水潛水時,常必須觀察垃圾的流向來決定入水時機,因為許多生物往往藏身於漂浮的垃圾群中。他也表示,拍攝時常見到生物將垃圾當成棲息場所,甚至誤食人為製造的垃圾,這樣的景象令人感到心酸與感慨,內心不免湧上一股無力感與哀傷。「有時運氣不好,潛的不是黑水,而是垃圾流。」他語帶沉重地說。
為此,他號召潛水同好們加入「淨海前哨站」,減少海底廢棄物,並與台灣泳衣品牌合作,將廢魚網製成防曬泳衣、防曬衣,化污染為再生,同時參與「珊瑚特潛聯盟」,與海保署合作進行珊瑚普查,建立台灣海域的基礎資料,從基隆海脊到東北角,這些潛水員成為水下記錄者,為海洋留下台灣的影像證據。
「看到垃圾,不要轉頭,海洋的真實樣貌,不應該只有透過攝影鏡頭篩選過的美麗。」在他眼中,黑水潛水不只是拍攝奇景,而是一場深刻的環保反思。李明倫堅信,唯有直視污染的存在,才有機會讓改變發生,黑水潛水的價值與責任不只是讓人看見夜海的奇幻,潛水員也能成為環境的見證者與行動者,當越來越多潛水者願意下潛記錄、願意撿起漂浮的垃圾,海洋的未來就多一分希望。
◎陳琦恩教育下一代「對海說謝謝」 讓永續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台灣潛水執行長陳琦恩與妻子於墾丁致力培養海洋公民,不僅從在地學童開始,讓在地孩童親自潛入海底,更將企業實踐永續淨灘與環境保護,讓地方經濟與生態共存。
如果潛水能讓人看見自然的壯麗,那麼教育,則是讓這份壯麗延續的關鍵。台灣潛水執行長陳琦恩從高中就隨父親從事海事工程,工作超過30年,全球第一個會說台語的PADI白金總監,卻選擇把時間投入在培育下一代海洋公民。
陳琦恩與妻子在恆春推動「海洋學校」與「海洋畢業典禮」,讓在地孩童親自潛入海底,成為認識家鄉海洋的第一步。如今,墾丁地區的國小,有7成以上老師都有潛水證照,學生們透過「珊瑚小隊」與「海洋志工」親身守護珊瑚與沙灘,「唯有看見,才會在乎;為有在乎,才會想保護。」這句話是他推動海洋教育的核心。
除了教育,他也以企業實踐永續,將公司20%盈餘投入淨灘與環保行動,串聯社區與旅遊業者,讓地方經濟與生態共存。「對我來說,生意的『生』,應該是環境生生不息。」他說,唯有環境能延續,以海為生的事業才能長長久久。
從大霈的深潛體悟、李明倫的夜海觀察,到陳琦恩的教育實踐,他們從不同維度展現「潛見永續」的真實樣貌。海洋保育署以「藍海洋 × 綠生活」為題,讓更多人理解海洋不是遙遠的自然,而是我們生活的延伸。當潛水者不再只是冒險者,而是記錄者與守護者,台灣的藍與綠,正共同編織出一場屬於未來的永續浪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