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吃不完的食物包上保鮮膜放入冰箱,或裝進密封袋內保存,是許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眼看愈來愈多物種在全球經濟發展的大洪流下瀕臨滅絕,諾亞方舟的情景,很可能會在我們這一代首度重現。也就是說,我們必須開始搶救許多瀕危物種的最後一對,或者實行上帝在〈創世紀〉中給予諾亞的指示:「凡有血肉的生物、每樣兩個、一公一母,你要帶進方舟,好保存他們的生命。」
「果實的事業是尊貴的,花的事業是甜美的」泰戈爾如是說。
秉持「一個家屋就是一個家族故事」的概念,許明揚創立「山海屯社會企業」推動新化歷史街區文化保存與活化,近年與長榮大學尤努斯社會企業中心開展合作,以塑造地方人文特色魅力,並使其能承載特色商品與體驗服務,進而推展在地旅遊與應用數位科技,建構虛實整合之地方文旅平台與品牌,以擴張整體營運效益。而社會企業最終的願景,即是達到文化保存與商業共存,形成青年創業平台,青年與銀髮共創榮景的方向。
台南,擁有400年的文明歷史,隨著時代的向前推進,高樓、新房不斷在這座城市冒出頭來之際,在此同時,人們選擇保留壯闊的古蹟建築藉以懷想過往,但卻將一幢幢曾經生活過的老房子放任怪手啃噬殆盡。1999年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成立「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他們一步一腳印奔走鄉鎮角落,期待能為這些老屋重新找到生存的契機,也找回生活價值與文化脈絡。
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O. Wilson)在《半個地球:探尋生物多樣性及其保存之道》(Half-Earth: Our Planet Fight for Life)中提起生命中的一次悸動:第一隻藍紫灰蝶入網的刹那,我見到了一顆畢生罕見的空中寶石。威爾森花了超過50年的時間,從事螞蟻研究、提倡生物多樣性、開創「社會生物學」理論,深思人類存在的意義。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有一名79歲爺爺湯姆‧布朗 (Tom Brown),25年前在農夫市集吃到一顆粉紫色的蘋果,他好奇詢問老闆才知道很多蘋果種類即將滅絕,於是老爺爺開始找尋「絕跡蘋果」瘋狂旅程。 湯姆爺爺踏遍美國各地、幾乎花光積蓄,到目前為止蒐集到1,200品種,包括從1900年絕跡的「朱納盧斯卡」等等,他這股毅力感動許多人,自嘆不如,而他說:「我只是想盡一份心力保存物種,還有100種蘋果還沒找到呢。」
走上台泥集團總部大樓,現場充滿綠意盎然的森林氣息,還有一個個被保存在玻璃瓶的珍貴植物,國內水泥大廠台泥除了做水泥、綠能外,還悄悄在屏東打造「植物諾亞方舟」基地。
位於美國的新創公司 Apeel Sciences,為了延長食物的保鮮期,使用了植物來源的脂質和甘油脂所製成的塗抹材料,保存了蔬果裡頭的水分並隔絕氧氣,使酪梨、橘子等農作物的保存期限可以延長至兩倍,這不僅大大減少商家在水果和蔬菜上包覆的一次性塑膠包裝,同時也解決掉食物浪費的問題。
全國新冠肺炎中重症病患已突破五千人,為保存大醫院醫療量能,雙北醫師公會號召基層診所醫師,扛起社區醫療重擔,在疫情肆虐下成為民眾眼中的安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