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預測,今年先進經濟體GDP將萎縮7%,新興經濟體萎縮2.5%,衰退程度堪稱150年來最嚴重,雖在低利率與量化寬鬆的刺激下,各國資本市場獲得初步的支撐,然巨額的財政赤字與高漲的債務餘額所引發的負面隱憂,正逐漸浮現。國內在這次疫情下,金融表現相對穩定,若能更提升永續觀念,將對未來的國家發展更有助益。
因應全球氣候變遷,世界各國多開始管制溫室氣體排放,透過建立有償碳排放的觀念,激發企業主動減少碳排的意識,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已經有 40 個國家、20 多個城市建立或即將著手徵收碳費或實施碳交易機制。
為緩和全球糧食危機的「災難性影響」,聯合國近期示警敦促俄烏糧食出口,世界銀行亦決定追加120億美元以期減緩危機。 兩大世界級組織不約而同地採取行動,即是希望喚起各界正視因氣溫升高、冠狀病毒大流行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糧食不安全狀況正在飆升,導致糧食和肥料嚴重短缺的緊繃情勢與嚴重性。
近年來,與西方主要經濟體相較,德國經濟成長動能顯得欲振乏力,除了當前的能源危機衝擊之外,德國經濟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半個世紀前,中華民國被逐出聯合國,也被一個個國際經貿組織拋棄。這5、60年來,台灣沒有會籍向世界銀行申請發展援助貸款,也無法像其他國家一樣在面對經濟衝擊或外匯劇烈波動時,向國際貨幣基金(IMF)簽署援助協議,用以穩定國家經濟,避免經濟崩潰與國家破產。 但台灣人是光榮的。在沒有國際機構的保護傘下,二千多萬人民自立自強,努力奮鬥,不僅創造了如台積電等傲人的經濟實力,更累積出龐大的外匯存底,不論在匯率穩定和債務控管上的表現,都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成長典範。
你今天為地球做了什麼努力?歐洲善用金融科技落實綠色永續,例如:芬蘭奧蘭銀行希望透過消費行為,讓消費者知道自己為地球帶來多少損害,將足跡與消費行為以世界銀行的碳價格計算成本,最後透過每月帳單或App,讓消費者知道碳排量,進而減少浪費。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8次締約方會議(COP28)第一天談判即有進展,締約國履行去年承諾,啟動「損失與損害基金」,提供開發中國家4.3億美元資金應對氣候變遷。基金上路前四年,由世界銀行(World Bank)託管。
世界經濟論壇預測,支付自然資本的使用費用以及保護自然和生物多樣性,每年可創造 10 兆美元的收入,並在農業、時尚和消費品等領域創造數億個就業機會。 同時,2021年世界銀行報告估計大自然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例如野生授粉、海洋魚類提供食物、天然林提供木材等)的崩壞,可能導致到2030年全球GDP每年下降2.7兆美元。
世界銀行(World Bank)於14日宣布發行價值2.25億美元(約新台幣72億元)的9年期保本型債券,並將其用於與亞馬遜地區有關再造林計畫。世界銀行指出,這是他們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結果導向債券(outcome bond),預計報酬率最高可達4.362%。
有超過一半的非洲國家領袖於1月底齊聚坦尚尼亞(Tanzania),共同見證非洲電力發展史上最大規模的投資計畫啟動,世界銀行(World Bank)、非洲開發銀行(African Development Bank)及其他國際機構承諾,將投入至少350億美元,擴大非洲的電力供應、擴展電力覆蓋範圍,期望在六年內讓3億人獲得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