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COP28直擊/氣候變遷損害基金誰買單?台灣參一咖、能給的是輸出技術

COP28直擊/氣候變遷損害基金誰買單?台灣參一咖、能給的是輸出技術
撰文: 願景工程記者劉十賢 杜拜報導     分類:ESG永續台灣國際峰會     圖檔來源:願景工程 日期:2023-12-02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8次締約方會議(COP28)第一天談判即有進展,締約國履行去年承諾,啟動「損失與損害基金」,提供開發中國家4.3億美元資金應對氣候變遷。基金上路前四年,由世界銀行(World Bank)託管。

 

一位不願具名的西非談判代表指出,雖然談判在第一天有進展,但「任何事情都還不清楚」,談判場內正針對誰要付錢、誰能拿錢持續協商。

 

奈及利亞談判代表團的阿姆迪(Chioma Felistas Amudi)肯定今年COP邁出重要一步,她表示,各國先前就基金管理者討論許久;這對氣候弱勢的全球南方國家(Global South)而言並不重要,重點是希望這筆錢能完全獨立於其它國際援助,並盡快開始運作。

 

「我希望許多事情在金融面上有所進展,我們才有能力執行國家自主減量(NDCs)與長期戰略(LTS)。」阿姆迪說。

 

▲奈及利亞談判代表阿姆迪希望「損失與損害基金」能完全獨立於其它國際援助,並盡快開始運作。

 

損失與損害基金主要針對受天災影響的地區,但全球南方面對的問題不只如此。「其實我不希望化石燃料馬上被淘汰。」阿姆迪解釋,奈及利亞是依賴石油出口的開發中國家,轉型需要時間,也需要資金來填補過程中的經濟損失,「公正轉型需要的資金,單靠損失與損害基金無法解決。」

 

參與將近十屆COP會議的工研院綠能所環境與淨零研究室資深工程師鍾詩明表示,COP28是損害與損失基金的重要里程碑,「機制建立完成,未來就要觀察它運作的好不好。」

 

鍾詩明說,台灣非氣候公約締約國,無法直接提供損失與損害基金,但台灣強項在於輸出技術。歷年來曾出口災後汙水處理技術、氣象觀測系統到非洲等各地友邦,「我們用更直接的方式,貢獻國際社會。」

 

鍾詩明說,台灣的經濟活動高度全球化,不能對國際社會責任問題置身事外,「跟世界建立的正向連結越多,台灣就越安全。」

 

※全文轉載自願景工程基金會,原文見此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