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不只是美國的事!NOAA關閉14大資料庫,對台灣氣候、地震、海洋研究有多大影響?

不只是美國的事!NOAA關閉14大資料庫,對台灣氣候、地震、海洋研究有多大影響?
撰文: 數位內容部     分類:ESG快訊     圖檔來源:NOAA 日期:2025-04-22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4月16日在網站上公告了14個與海洋、地震、河口相關的公開數據資料庫,即將於五月停止運作,並且不可再取得資料的消息。

美國的研究單位,像是哈佛大學開始建立備份援助系統,美國氣象學會也呼籲研究者採取行動,向所在地參眾議員反應。這些資料庫關閉對學術研究有什麼影響?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科學家提供觀點。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近日宣布,將自2025年5月5日起關閉14個與海洋、地震、河口等領域相關的開放資料庫,此政策引發全球地球科學界震驚與憂慮。

 

台灣多位專家學者指出,此舉不僅將對氣候變遷研究、災害預警系統、離岸工程等造成深遠衝擊,更可能改變全球資料共享與科研合作的趨勢,對台灣更是一記警鐘。

 

全球科研資料鏈將中斷

 

長期以來,NOAA作為全球地球科學研究的重要數據供應者,其提供的氣象、海洋、地震與地質資料,不僅是科學建模與分析的依據,更是各國制定氣候政策與災防機制的重要支柱。國內學者普遍認為,此次關閉資料庫的決策將削弱全球觀測與資料整合能力,使依賴衛星遙測與數值模擬的研究大受打擊,尤其對無自有衛星或缺乏國際合作資源的國家,影響尤為劇烈。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副教授曾筱君指出,儘管人工智慧日新月異,但其運算與預測能力仍高度依賴高品質、長時間序列的基礎資料。像是夏威夷Mauna Loa站所紀錄的二氧化碳濃度資料,是判讀人類活動對氣候影響的重要證據,一旦失去這些連續性觀測資料,將嚴重干擾氣候變遷趨勢的評估。

 

資料斷鏈影響教育與國際研究合作

 

NOAA資料不僅是研究的基礎,也深深嵌入地球科學教育體系。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黃婉如表示,NOAA資料的齊全性、一致性格式與長期平均值的整理處理,對研究與教學皆極為關鍵。一旦資料來源中斷,不僅將延宕研究進度,更可能改變研究設計與學生論文的方向,增加高等教育中的科研障礙。

 

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羅敏輝則進一步指出,NOAA長年累積的資料為分析台灣區域氣候變遷、海洋環流及災害預警提供了重要參照,關閉後的缺口不易填補。對學術界而言,失去此類國際標準資料,也意味著在國際研究比較、資料交叉驗證上失去一項重要工具。

 

離岸工程與國土安全評估受限

 

除了學術研究領域,NOAA資料的消失也可能對台灣發展中的離岸工程與災害預警系統造成實質影響。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陳明德指出,離岸風場選址、基樁設計、碳封存場址安全性分析、甚至是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地層穩定性評估,皆需仰賴NOAA所提供的海底地形、沉積物分布、地震剖面等關鍵數據。

 

資料來源的中斷不僅會降低風險預警模型的準確性,更將迫使相關單位投入高成本進行自建資料庫,增加開發時程與失敗風險,進而影響台灣能源轉型與基礎建設的長期規劃。

 

科研資源不對等的隱憂浮現

 

除了技術與系統面的衝擊,多位學者也擔心,這項政策背後反映出一個更深層的問題:未來資料的取得將更加集中於特定國家或機構手中。國立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曾于恒雖指出,短期內其研究可從其他資料庫取得替代資料,但強調部分海洋地質資料如河口測深、環南極古測深與海洋沉積厚度等,屬於無法重現的歷史數據,一旦失去便不可再得。

 

中研院地球所王寶貫院士亦強調,NOAA作為全球最具代表性的資料供應者,其政策轉向可能形成骨牌效應,引發其他國家或機構關閉資料庫的連鎖反應,導致全球科學資料共享體系的瓦解。

 

開放資料,是國力與科學素養的展現

 

面對資料庫即將關閉的現實,學界一致呼籲台灣政府與研究單位應加快行動,備份必要資料、尋找替代方案,並積極爭取與國際機構合作的機會。同時,也應在國際合作平台上持續倡議開放資料的重要性,以確保台灣在氣候變遷、災害預警與永續發展等領域不被排除於全球科研體系之外。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教授郭陳澔指出,開放資料庫的存在讓全球研究者避免資源重複投入,得以專注於更具創新性的議題。NOAA此舉無疑將拉高科研門檻,特別是對於經費與人力資源有限的中小型研究機構與年輕學者而言,影響更為嚴重。

 

正如王昱副教授所言,即便未來部分資料可能透過其他途徑取得,資料庫網站的關閉仍會對資料溯源與品質驗證造成困難,影響科研信度與教育傳承。這不僅是單一國家的科研政策選擇,更是對全球資料共享制度與開放科學精神的挑戰。

 

未來的知識競爭,不再只是論文數量與科技成果,更是資料擁有權與可取得性之爭。台灣在這波風暴中,應以危機為契機,加速建構自有科研資料系統,同時在國際間爭取更多話語權,才能在全球地球科學與氣候變遷研究浪潮中不落人後。

 

本文整理自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原文請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