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一小時誰發起的?
「地球一小時」(Earth Hour)是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起的全球自發性公益減碳行動,於每年三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六晚間20:30~21:30進行,呼籲企業與民眾一起關閉不必要的電燈和耗電產品,以提高對氣候變遷和節能減碳議題的意識。
2007年在澳洲雪梨發起,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自發性公益減碳行動,至今全球已有192 個國家與區域、超過 1萬8,000 多個世界地標一起「關燈」,今年國內已超過400家企業共同參與,齊心共築臺灣綠色影響力。
例如,PChome網路家庭及全家便利超商等企業也積極參與此活動,透過關燈一小時和推廣綠色商品等方式,實際行動支持環境永續發展。全家便利超商鼓勵消費者參與減碳行動,提供機會獲得購物金等獎勵,展現永續影響力。
桃園機場公司也將首次參與「世界關燈日 Earth Hour」活動降低第一航廈入境大廳、第二航廈出、入境大廳及D10候機室等空間的部分照明亮度,以示對地球和環境的關注。
然而,不少人已經對於關燈一小時這種公益活動提出了批評與質疑,認為不應再浪費資源辦這類活動,而應該專注解決實際的環境問題。
關燈一小時可以省電嗎?
批評者認為,關燈一小時並不能帶來實際的節電效果,因為電力系統的運作特性使得這樣的活動對於電力供應沒有實質影響,即使負載突然降低,發電廠仍需持續運轉以維持供電穩定,且重新啟動發電機組需要花費相當的時間,建議從長期且實際的節電措施入手,如更換一級能效電器,才能真正降低電力消耗,使得電網運作更為有效。
你可能也想看:省電燈泡、LED燈泡誰更省電?離開房間多久才需要關燈?挑選燈泡4指標,加碼燈泡回收方法
關燈一小時確實可以在個人層面上節省一小部分電費,因為不使用照明等電器一小時,會減少一定的電力消耗。
然而,在整個電力系統中,這個節省的量相對較小,不太可能對電費有明顯影響。這是因為即使有大量人同時關閉照明等電器,電力系統仍需保持運轉以應對其他用電需求,如家庭電器、工業設施和商業場所等的電力需求。
關燈一小時實際上對於電力系統的整體節能效果有限。主要原因包括:
電網運作特性
電力系統是依據用電需求(即負載需求)而調節發電量的,而電力系統必須即時地調整發電量,以確保與負載需求的平衡,從而維持穩定的電力供應。
即時性指的是系統必須迅速地做出反應,根據負載需求的變化調整發電量,以避免供電不足或供電過剩的情況發生。
即使大家關燈,發電廠也需要繼續運作以維持穩定的電力供應。因此,關燈一小時並不會直接導致發電廠停止運轉或減少發電量,因而無法實現實質的節電效果。
電力生產的特性
大部分的電力是由火力發電廠基於連續運轉的發電方式產生的。這些發電廠無法隨時根據負載的變化快速調整產能,因此即使負載下降,發電廠也無法即時停止運轉或降低發電量,因為火力發電廠甚至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才能重新啟動發電機組,這使得在短時間內實現節能效果變得不切實際。
所以,關燈一小時的效益是什麼?
響應關燈一小時是一個好的開始,但同時也應該考慮到更廣泛的環保行動和影響。
關燈一小時的效益主要在於喚起公眾對於節能減碳和氣候變遷議題的關注和意識,透過集體行動關閉不必要的電燈和耗電產品,人們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貢獻,並意識到每個人都可以為保護地球盡一份心力。
此外,地球一小時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節省個人的電費,參與者在關閉不必要的照明和耗電產品時,會減少自家的用電量。
關燈一小時有助於宣揚環保理念,促進社會對於節能減碳的關注和行動,以及推動政府和企業採取更多的環境保護措施。雖然單一次的關燈行動可能對碳排放量的減少影響有限,但其最大的效益在於喚起大眾對於永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注,並激勵人們採取更多的永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