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SBTi新報告解析》BVCM執行策略是什麼?為何可以避免碳權漂綠?

SBTi新報告解析》BVCM執行策略是什麼?為何可以避免碳權漂綠?
撰文: Reccessary/林柏宇 陳燕麗     分類:ESG快訊     圖檔來源:Shutterstock 日期:2024-03-21

企業被要求減碳的範圍持續擴大,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BTi)於2月28日發佈兩份新報告,提供企業較明確的指導方針,以降低價值鏈以外溫室氣體排放(Beyond Value Chain Mitigation, BVCM),有分析認為此舉有助確保碳權使用正當性,減少漂綠爭議。

報告提四家企業案例、四大原則 說明BVCM執行策略

 

BVCM指的是價值鏈外減緩,即在企業價值鏈或商業活動之外進行的緩解行動或投資,鼓勵企業在自身內部脫碳之外進行投資,包括擴大除碳與封存、降低甲烷、消除工業氣體排放等,目標在2020年代中期全球排放達到高峰後逐步下降,並在2030年減半。

 

你可能也想看:台積電砸15.6億,參與蘋果擴大創新基金!第一階段專案:永續森林經營

 

其中一篇報告名為「超越:一篇關於BVCM設計與施行的SBTi報告」(Above and Beyond: An SBTi report on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BVCM),提供企業執行BVCM的方法策略,並以美國食品飲料企業Umbrella Corporation、巴西科技業者Rede Camp、日本軟體新創Pikatto、印度私募資金Vihaan Ventures,共4家企業為例,針對不同產業提出建議,以加快實現全球淨零。

 

SBTi在同篇報告中提出BVCM的四大原則。

 

SBTi中文是「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由CDP、聯合國全球盟約(United Nations Global Compact, UNGC)、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WRI)及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WWF)共同組成,是全球第1個為企業設立淨零碳排(Net Zero)標準的減碳框架。

 

SBTi所主張的是「以科學為基礎的淨零排放行動」為了協助企業/組織設定近期與長期的減碳目標,提供企業/組織一條明確的減排途徑,設定碳排量目標的指引、標準、減碳建議,以符合《巴黎協定》的目標。

 

規模:最大限度提高減緩效果(Scale: maximize mitigation outcomes)、

融資需求:注重資金短缺的減緩措施(Financing need: focus underfinanced mitigation)、

共同利益:支持永續發展目標(Co-benefits: support the SDGs)、

氣候正義:解決不平等(Climates justice: address inequality)。

 

另一篇名為「提高標準:一篇加速企業採納BVCM的SBTi報告」(Raising the Bar: An SBTi report on accelerating corporate adoption of BVCM),則是前一篇報告的具體研究內容,討論導入BVCM的誘因及障礙,而民間單位、學術機構、立法者、監管單位、倡議團體及多邊組織都是影響因子。

 

碳市場觀察:SBTi新報告有助企業減少漂綠問題

 

SBTi在2021年10月公布企業淨零標準(Corporate Net-Zero Standard),為企業提供科學化的指南、標準與建議,以將全球氣溫上升控制在1.5°C以內,並提出BVCM是4大關鍵要素之一,其他包括設定近期目標(Near-term targets)、設定長期目標(Long-term targets)、中和剩餘排放量(Neutralize residual emissions)。

 

SBTi強調BVCM無助企業減少範疇1、2、3的碳排,但能協助其他經濟與社會參與者預防、減少、去除溫室氣體排放,並加快全球淨零轉型,不過SBTi也坦承,還未制定出能驗證BVCM的計畫。

 

儘管如此,非營利組織「碳市場觀察」(Carbon market watch)認為,SBTi新報告對於企業將碳權納入氣候策略有正面幫助,減少企業在漂綠議題上的不作為。

 

該組織的首席專家傑爾斯(Gilles Dufrasne)表示,「在鼓勵企業將內部排放以科學為基礎訂定碳價,並將該資金用於短期、可量化的長期氣候行動方面,SBTi明確表示,『為更廣泛的氣候行動,企業融資有其迫切需求』、『且該舉措不應該等同於或能滿足企業內部脫碳目標』,在目前缺乏較合理的全球碳稅制度下,這種刺激私人投資的計畫應該被鼓勵」。

 

※本文授權自InfoLink Consulting, Reccessary,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