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回收計劃:將舊手機轉化為循環寶藏
環境部統計數據顯示,在台灣,智慧手機的年銷售超過600萬台,許多消費者在更換手機後常常將舊手機堆積在家中,或者出於擔心個人資訊外洩的考慮而不進行回收。
然而,這些行動電話中含有包括貴金屬和稀有金屬在內的70多種元素,如果能夠將它們交付給正確的回收管道,就可以實現這些珍貴資源的循環再生。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副署長王嶽斌表示,這項計劃的法源基礎是資源回收再利用法,其中包括三個主要方向:使業者參與回收成為明確的義務、設定循環率公式以及要求販賣場所提供回收渠道。
根據草案的內容,循環率計算方式為(該年度回收及循環服務總數量/前三年營業額平均)×100%;每年3月31日前提交前一年度循環率目標資料;如果業者未能達到目標,則需要提交改進計畫,執行結束後6個月向中央主管機關報告執行成果。
王嶽斌表示,目標是在2025年至少實現15%的循環率,並在2030年達到至少30%;這一草案預計將於明年1月1日正式實施,若未達標,最高可處以15萬元的罰款。未來,將通過電腦工會等溝通平台來討論如何分配各品牌手機的回收量等細節。
業者擔憂回收率要求 建議類似碳費模式
然而,參加座談的業者對達到回收率的要求表示擔憂。目前,手機回收的方式包括清潔隊、電信通路商和便利商店等,但各個品牌的回收比例相對較低。要求品牌業者達到指定的回收率可能會面臨一定困難。
有業者建議是否可以類似於繳交「碳費」的方式,使用費用來彌補循環率不足的情況?
對此,王嶽斌表示,政策的實施目標是加速實現循環利用,以實現資源的重複利用。因此,不希望業者僅僅以繳交清除處理費來解決問題,而是要建立一個「循環經濟」的模式,如果未來「資源循環促進法」經修訂通過,則可以再次檢討條例,包括納入綠色設計和循環採購等要求。
此外,如果維修和回收都納入「循環率」,那麼一支手機經過多次維修是否會導致循環率計算的不準確?王嶽斌解釋說,對於同一年度的手機維修次數不論多少,都只會計算為1次;如果在下一年才進行回收,則可以再次納入下一年的循環率計算。未來,資源循環署也將考慮公布各品牌的維修和回收數據,供民眾參考。
行動電話回收挑戰與環保潛力
回收這些手機可以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避免環境風險,並減少碳排放。例如,減少鋰電池爆炸的風險,估計回收1萬支手機可以節省22萬度電,相當於減少140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然而,根據統計,我國去年的手機回收率僅為12%,比其他廢棄物的回收率低。環境部的調查發現,手機之所以不容易回收,原因在於其體積小、價格高,以及存儲了大量的個人資訊等。
因此,環境部制定了「應標示分類回收標誌之行動電話製造、輸入業者範圍及其他應遵行事項」的計劃,要求業者設置回收設施、協助民眾銷毀資料,並提供回收廢棄行動電話的優惠。
中原大學環工系教授王雅玢表示,環保署在2021年和2022年曾推動相關計劃,使當年的手機回收率有明顯增長。然而,仍然難以突破15%的門檻。主要原因包括回收管道不明確,以及手機具有紀念功能等,手機業者應該擴展企業社會責任,與相關業者合作,提供回收優惠,以提升企業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