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漂綠、碳權醜聞頻傳... 一文看懂購買碳權標的五大準則

避踩雷  閃漂綠--選擇優質碳權標的五大準則
撰文: 數位內容部     分類:ESG快訊     圖檔來源:漾拓國際提供 日期:2023-08-07

台灣碳權交易所8/7掛牌,初期以國外標的為主。國際碳權交易市場上,同樣一噸碳,價差高達百倍,面對琳瑯滿目的國際碳權商品,究竟應該怎麼挑選才不會買到不適用或無效的標的?又該怎樣避免花了錢卻被質疑「假減碳真漂綠」?

企業在挑選標的時必須辨別「品質」,雖然並非所有產業都需要最高規的國際碳權,但碳權品質越高,可適用、被承認的國際市場、區域就愈大,被排除性、不被認可的可能性越低,越能保障企業的國際行銷通路。

碳權其實是人類社會面對氣候危機想出來的一種合作方式,雖然因為可交易而成為金融工具,但這個工具的本質,仍然是為了面對氣候問題。因此,判斷碳權品質的原則是:越能真實呼應氣候危機的碳權專案,開發出來的碳權品質就越高,其適用區域範圍就越大、被排除性就越低。

 

事實上,碳權的品質是一層一層疊加的,但是因為碳權相較於其他標的更具專業度,國際社會設立了相關機制與準則,可協助辨認碳權品質:

 

一 科學性、公平性、透明度

 

碳權的質與量不是開發者自己說了算,必須將執行專案的方法學交給第三方(如TUV)驗證,再交給國際認證機構(如VCS、GS、ACR、CAR)審核。這個程序等於在請專業第三方釐清碳權的科學性與公平性,認證機構會將所認證的碳權專案公開,有興趣的人都可以查閱。

 

二 排他性(Exclusive claim)與外加性(Additionality)

 

認證機構在把關時,要確認專案的碳抵消額度不能重複計算,以及專案存在的必要。例如摩根大通2019年曾經購買一塊保護林,既然是保護林,當然就沒有被砍伐風險,這種專案對溫室氣體減量這個本質目標就不具備外加性。

 

三 適用範圍

 

碳權雖然可以交易,但是A地所執行的碳權專案,B地不一定買單,例如台灣的碳權是否可抵CBAM(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

 

四 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 NbS)

 

雖然遭有心單位濫用,但恢復自然生態本具的代謝溫室氣體能力,終究是面對氣候危機的根本手段。這類專案在國際交易市場中非常稀缺,因為復育自然生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更需與當地社區合作,執行這類專案所需具備的永續管理能力,才是一般專案難以企及的高門檻。

 

五  生物多樣性公約(CBD)以及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等目標(SDGs)

 

碳權專案越能跟聯合國宣佈的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有關係,就越對氣候危機有真實的幫助。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