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可說是當今最火紅的詞彙,不僅是財經領域最關注的話題,甚至還擴散到文教等其他領域,從全球Google搜尋的熱度就可得知這個議題有多夯〔圖1〕。在這個趨勢下,ESG原本是民間自願性的作為,近來許多國家的金融機關逐漸將ESG納入監理工作項目之內。並且在金融業中,不管是前、中、後台的從業人員,幾乎都會涉及ESG。由於現今絕大部分的金融從業人員在學生時期,學校並無相關課程,再加上ESG的範圍相當廣,因此目前普遍有ESG人才荒之嘆。
ESG人才難尋 課程良莠不齊
ESG這個概念最早可追溯到西元2000年時,聯合國秘書長安南(Kofi Atta Annan)發起的「全球盟約」(UN Global Compact)倡議,強調人權、勞動保障、環境與反貪腐的重要性。他在2005年邀集全球五十大金融機構的負責人,召開一場「Who Cares Wins Conference」進行更深入的社會對話。會議中,大家對ESG三元素是金融業在未來變遷的世界中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石,有高度的共識。從此ESG一詞開始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並成為當前最熱門的議題。
當年的全球盟約只有10個原則,但現在各種國際ESG評鑑的指標動輒上百個。也就是說,當初只是原則性的建議,隨著各界的重視,越來越多機構想建立更具體的標準。例如目前MSCI、Sustainalytics、道瓊與富時等ESG評比機構,在ESG三大支柱之下,分別發展出數十個構面,近百個指標。
由於每家評比機構都有其偏好與使用目的,因此不但評鑑的方法論與架構南轅北轍,指標題目評分與加權方式也大相逕庭,使得許多受評公司大嘆ESG真是博大精深、人才難尋,甚至是求助無門。因此,目前坊間各種ESG培訓課程琳琅滿目,內容也良莠不齊,甚至有些機構過去也無相關實績,憑空凸竄辦起培訓課程,收取高額費用。許多誇大不實的招生資訊,更加重許多人對ESG的焦慮。
ESG千頭萬緒,每個機構要從何做起呢?簡單來說,確實遵守各行業所涉及的各種法規是落實ESG的基礎,例如《公司法》、《證券交易法》、《保險法》、《勞動基準法》、《性別工作平等法》與各種環保法規等等。當然法規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礎上該機構可以加碼各種善盡企業社會責任,或有助於促進永續發展的作為,正式邁入ESG。
也許你會問,涉及ESG的項目那麼多,每個機構的資源有限,不易面面俱到,那ESG有優先次序嗎?事實上,不同行業依其產業特性,所面臨的ESG風險也會有明顯差異,因此其ESG的重點工作與優先次序也會有差異。例如石化業的環境風險最大,因此其污染防治與節能減碳工作,占ESG權重就會比較高。至於藥廠的環境風險就不像石化業那麼大,同時其社會與治理方面更形重要,因此權重也較高。
至於金融業的ESG重點為何?在過去,有人會說,金融業少有排碳或是製造汙染,因此ESG的重點工作應該是社會與治理。但時代觀念改變了,越來越多人期望金融業發揮其影響力,利用投融資工具,帶動整個社會各產業邁向永續發展。
特別是目前氣候變遷日益嚴峻,氣候風險傳導到金融風險也日益明顯,因此歐盟等國已經開始將氣候風險納入金融監理的項目。此外,2021年底召開COP26大會期間,全球主要金融機構成立格拉斯哥金融淨零聯盟,該聯盟承諾,要將其客戶的碳排放納入自己的範疇三排放,並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因此溫室氣體議題將成為當前ESG最受矚目的焦點。
至於ESG的具體工作項目,讀者可參考當前政府施政的重點、各種指引準則以及國際上的各種評比指標,詳如〔表1〕。
對於〔表1〕所列的ESG工作項目,相信大家覺得最頭痛的,應該是氣候風險的揭露管理,以及帶來的商機與挑戰。例如金融業投融資所產生範疇三排放的計算以及氣候壓力測試如氣候風險如何傳導到信用風險,或轉型風險如何升高擱置資產的風險。此外,還有如何導引資金來支持淨零轉型、如何評估各種綠能專案融資、設計各種綠色金融商品等等。
永續長為表率 將ESG精神融入組織DNA
誠如前述所言,金融機構的前、中、後台成員,從第一線從業人員到CEO,都與ESG的落實有關,因此機構內ESG的主責單位就不適合以傳統部門分工的方式來設計。較佳的作法是,成立一個直屬CEO的永續推動委員會,ESG的精神要融入組織的DNA,並納入公司決策。當然,若有永續長來帶領一個團隊,進行橫向整合工作,成為組織內ESG的發動機更佳。
(本文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資深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