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50年前預測全球暖化無人信,氣象學家首獲諾貝爾物理獎

50年前預測全球暖化無人信,氣象學家首獲諾貝爾物理獎
撰文: 聯合報 / 潘乃欣     分類:ESG快訊     圖檔來源:圖翻攝自twitter@NobelPrize 日期:2021-10-06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今(5)晚出爐,美籍日裔學者真鍋淑郎、德國學者哈塞爾曼(Klaus Hasselmann)和義大利學者帕里西(Giorgio Parisi)獲獎,得獎原因是在增進人類對複雜物理體系的了解有突破性貢獻。

真鍋淑郎和哈塞爾曼都是氣象學者,這也是諾貝爾物理獎首度頒發給氣象學者。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描述,他們是研究全球暖化的始祖,真鍋淑郎約1970年代就開始建構虛擬模型來探討全球暖化,像是探討二氧化碳加倍後,對地球造成的影響,或以研究解釋大氣層溫度為何會這樣分布。哈塞爾曼則是發展非線性理論來解釋氣候變遷。

 

當時沒人認為這些預測會成真,還反問「地球怎麼可能暖成這樣?」歷經半世紀,直到近幾年全球暖化相關現象真的發生,才讓人類重視此議題,終於知道他們的研究早在預示人類社會如何走向危險的、極端暖化的未來。國內用以推估氣候變化的「台灣地球系統模式」,就是源自他們的研究成果。

 

「統計物理」是協助建構模型來了解地球的一大學術領域,今年第三位得主帕里西,正以他在統計物理的貢獻獲獎。清華大學物理系特聘教授林秀豪以人類社會比喻,一個社會就如一個統計系統,人與人之間產生連結,就是所謂交互作用;更難的是,社會中許多事物的關聯是無序的、亂糟糟的,無法用單一公式解開,而帕里西的「複雜系統」嘗試解開這些無序的問題。

 

林秀豪指出,玻璃會流動,只是動得很慢,肉眼看不到。玻璃正是複雜系統,帕里西在「自旋玻璃」等領域貢獻良多。

 

林秀豪坦言,帕里西的研究在物理學界相當冷門,他拿了許多統計獎項,寫了「統計場論」、「複雜系統」等書,但就連物理系學生也很少接觸。陽明交通大學物理所教授林及仁進一步說,物理系僅相關領域高階學生,比如修習「粒子物理」或「場論」的碩博生,才會接觸到帕里西的研究貢獻。

 

林秀豪分析,這凸顯諾貝爾獎不一定頒給主流學者,也絕不是比誰粉絲數多,而是關注學者對科學領域的貢獻。

 

林及仁進一步說,帕里西幾乎一輩子都待在羅馬,話不多,是典型的天才型學者。他不只在統計物理貢獻良多,也是高能物理領域的佼佼者,專注研究質子裡的結構和運動方式。有一用於了解質子內部結構的方程式,正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延伸閱讀:

失業潮湧現流浪家庭 巴西貧民的生存惡夢

天然氣價格再漲22%續創新高 歐盟五國籲調查哄抬行為

台灣再過4年恐走入超高齡社會 專家教你如何超前部署

 

※本文授權自聯合新聞網,原文見此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