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台泥每年「碳債」75億,碳負債是什麼?李堅明:未來最賺錢的事業有這些

對地球的超額融資:「碳負債」,欠債就得還!
撰文: 李堅明     分類:低碳綠色生活     圖檔來源:shutterstock 日期:2024-08-27

人類經濟活動對於地球氣候帶來嚴重的衝擊,而我們對地球所欠下的債,或許透過《巴黎協定》第6條的國際減量合作機制,有機會成為償還「碳負債」的一道曙光。

過去12萬年以來,2023年是地球最熱的一年。地表溫度屢創新高,代表地球正持續發燒,科學家擔心已回不了頭。科學研究發現,造成地球發燒的原因,可區分為自然原因與人為原因,前者如聖嬰現象、太陽循環、東加海底火山噴發及海洋油污染減少等,後者如燃燒化石燃料及改變土地使用型態等。

結果證實,人類從事經濟活動排放大量溫室氣體是主要原因。由此可知,人類已向地球「過度融資」,應負起避免地球遭受極端氣候衝擊,以及留給後代子孫生存發展機會的責任,及早償還對地球的負債。但是債務該如何計算與衡量?又要如何償還呢?

 

全球「碳負債」:向地球借錢


2021年,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在英國舉辦,會後宣布2050年前要達到淨零排放目標,展現人類的決心。至此之後,從「以終為始」的觀點,亦即以淨零為終點,現在的碳排放就變成「碳負債」(Carbon Debt),或稱「或有負債」、「應付帳款」,也就是未來企業終究要付出淨零的成本。科技巨頭微軟(Microsoft)2023年花費鉅資購入「航空燃料憑證」(類碳權),抵減公司航空運輸與供應鏈每年約47萬公噸CO2e的碳排放量,就是一例。

 

如果排碳是一種負債,那麼每一家企業平均一年的「碳負債」有多少?以1公噸碳成本50美元計,台泥公司年約排放500萬公噸CO2e,每年「碳債」約新台幣75.2億元,當台泥公司計入這個「碳負債」,台泥公司可能會「轉盈為虧」,這是企業不能不知道的事。

 

那麼,一般民眾的「碳負債」呢?台灣民眾平均一年的「碳負債」又是多少?如果以1公噸碳成本50美元計,2023年平均每位台灣民眾約排放11公噸CO2e,則每年約有545美元(約新台幣1萬6,350元)的「碳負債」,這數字高於世界平均315美元。民眾的「碳負債」將透過政府開徵稅負的方式以償還政府,這是民眾不可不知的事。

 

「碳負債」的另一面就是「碳資產」(Carbon Asset),碳權將變得相當值錢。歐盟2023年下半年的碳市場價格,在80至100歐元/公噸CO2e間波動。歐盟為加速淨零進程,宣布2040年減排90%,預估屆時碳價將突破400歐元/公噸CO2e,低碳科技支撐的「零碳經濟」產業,綠能、節能、氫能、電動車、永續航空燃料及造林與碳捕獲等碳移除產業,將成為一門最賺錢的事業。

 

全球車廠已陸續轉型生產電動車,未來將有更多綠能被開發,氫能經濟蓄勢待發。節能經濟的潛力最大,根據《路透》(Reuters)2023年10月的報導,至2030年全球節能將可節省約4,700億美元,以及減碳約40億公噸CO2e,這當中也會產生龐大的碳權/「碳資產」,成為最被看好的「零碳經濟」產業。

 

《巴黎協定》:償還「碳負債」曙光


1860年全球工業化以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速度倍增,根據聯合國環境規畫署2022年統計,近40年已由380億公噸CO2e(1980年至1990年平均排放)增長至540億公噸CO2e(2010年至2019年平均排放),共增長約42%。

 

若從2050年達到淨零目標的觀點來看,這意味著現在的溫室氣體排放,都是對地球的應付帳款/有負債,可稱為「碳負債」。假設每公噸溫室氣體排放的代價(抑或是碳價)為50美元/公噸CO2e,則2022年全球「碳負債」為2.7兆美元,約占全球GDP(約100.56兆美元)的2.7%。

 

就國家「碳負債」來看,全球排放最大的前七名大國,依序是中國大陸約7,000億美元,約占中國大陸GDP(17萬9,632億美元,2022)的3.9%;美國約2,500億美元,約占美國GDP(23萬4,627億美元,2022)的2.8%;印度約2,000億美元,約占印度GDP(3萬3,850億美元,2022)的5.9%;歐盟(27國)約1,600億美元,約占歐盟(27 國)GDP(16萬6,414億美元,2022)的1.0%;印尼約1,250億美元,約占印尼GDP(1萬3,191億美元,2022)的9.5%;俄羅斯約1,200億美元,約占俄羅斯GDP(2萬2,404億美元,2022)的5.4%;巴西約1,000億美元,約占巴西GDP(1萬9,200億美元,2022)的5.2%。

 

就國民「碳負債」而言,各國人均排放量差異很大。2020 年,全球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約6.3公噸CO2e,表示全球平均每人「碳負債」315美元;美國人均排放量約14公噸CO2e,遠高於全球人均排放平均值,平均每人「碳負債」700美元;其次是俄羅斯的13公噸CO2e,平均每人「碳負債」650美元;中國大陸人均排放量也高達9.7公噸CO2e,平均每人「碳負債」485美元;巴西和印尼約 7.5公噸CO2e,平均每人「碳負債」375美元;歐盟約為7.2公噸CO2e,平均每人「碳負債」360美元;印度人均排放量仍遠低於全球平均量,約為2.4公噸CO2e,平均每人「碳負債」120美元。

 

由此可知,全球自然資源稟賦的使用極度不平等,基於自然資源公平享用觀點,高個人「碳負債」國家,應補償低「碳負債」國家,由於這種溫室效應外部性的補償機制尚未建立,削弱全球共同對抗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力量。《巴黎協定》第6條,或許是一道曙光。

 

全球前七大溫室氣體排放大國的合計,約占全球六成總排放量,可知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相當集中於少數國家,且當中不乏開發中國家,如中國陸、印度、印尼與巴西。這些國家的經濟仍需發展,生活品質猶待改善,因此基礎設施(電力、鐵路/高速鐵路、公路/高速公路及橋梁等建設)仍納入國家重要施政計畫。

 

因此,各國「碳負債」的償還時間會延長,如中國大陸承諾2060年碳中和,印度承諾2070年碳中和,相較於全球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約慢10至20年。另外,巴西與印尼為了經濟發展,破壞雨林、收穫木材或改種高經濟價值的棕櫚樹;俄羅斯販售便宜天然氣等能源產品以支持國家經濟發展,都顯示達成全球淨零目標之困難。

 

上述現象說明了全球各國的經濟發展程度不一(或有先後),且溫室氣體排放集中少數國家,以及每人負擔「碳負債」差異,雖然各國都提出其「國家自定貢獻」,表示要承擔自己的「碳負債」及償還責任,但償債能力各有差異,導致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因應,成為難解習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金,投資獲利新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