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電子晶片」(PIC)這個名詞或許有點陌生,但早已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手機拍照用的關鍵零組件CMOS影像感測晶片(CIS)、太陽能電池、汽車自動駕駛的「眼睛」光達(LiDAR),甚至是未來性十足的矽光子,都是PIC的範疇。而在量測PIC的性能時,都少不了光焱這家小公司的協助。
即將上櫃的光焱,是台灣少見的量測儀器設備公司,儘管年營收規模不到5億元新台幣,但因為自有技術、又有客製化優勢,去年上半年毛利率逾6成。
光焱一開始並非主攻半導體產業,而是從太陽能「慘業」轉型而來,轉型成功的關鍵,就是董事長柯歷亞、總經理廖華賢。廖華賢在清華大學就讀博士期間,遠赴美國擔任交換學生時,在實驗室裡學到檢測太陽能電池發電效率的方法。
瞄準科研市場毛利率翻倍
廖華賢回台後,發現台灣的太陽能電池檢測都是使用德國進口、價格高昂的儀器,但他可以用不到一半的價格,做出檢測速度比同業快近十倍的設備。這燃起了他的創業念頭,他說服太太柯歷亞從學校辭職、跟親友借了兩百萬元,創立了光焱。
創業初期資金匱乏,但憑藉著高CP值、檢測速度快,「我們創業第3個月,就拿到了第一張訂單,第一年就轉虧為盈。」柯歷亞說。但好景不常,中國政府大力補貼太陽能產業,導致2011年台灣太陽能市場快速萎縮,光焱2012年營收砍半,面對危機,柯歷亞決心轉型,「我們決定先不做業界生意了,改做不會倒的生意 ──科研市場。」
台灣的太陽能板科研市場有限,光焱為了求生存,2012年起拓展海外。柯歷亞透過親自拜訪潛在客戶發現,科研單位不喜歡買標準品,「為了做實驗,他們每天都想幫機台加功能。」為此,光焱改軟體、針對不同尺寸太陽能板重新設計量測設備,並逐漸發展出模組化的生意模式,以滿足客戶多元需求,光焱的營收首度在2017年突破1億元,毛利率也從3成增至6成,從「慘業」中浴火重生。
打入半導體市場的契機,是光焱在2014年接到全球第三大中系CIS公司求助而起。原來,這家公司影像轉換成電子數位訊號的效率不佳,無計可施之下,透過網路搜尋找到了擅長「光(太陽能)電(電力)訊號轉換」的光焱。
光焱主要的客戶都在太陽能板,但該名客戶認為,量測的方法應是殊途同歸,柯歷亞回憶,「他們有點病急亂投醫吧,問我們能不能為他們做出量測設備。」
光焱決定接下挑戰,花了半年研究CIS的量測標準,做出機台。可是,光焱不知道客戶怎麼運用這項設備,因此無法向其他公司推銷,整整3年,這項產品都沒有新客戶入袋。
就在2017年,柯歷亞想把產品收掉的前幾周,接到印度太空研究組織訂單,他們想把這個設備用在衛星用CIS的測試上。
當時印度太空研究組織為了確保影像遙測精準度,降低不確定性,要求精度需要提升10倍。經過一連串嚴格測試,光焱成功交貨,柯歷亞驕傲地說,「現在只要是印度太空研究組織發射的遙測衛星相機裡面的CIS,都是經過我們的產品測試之後,才能送上太空。」
跨足矽光子技術出貨磊晶廠
憑藉這兩個指標性案例,光焱逐步打開半導體市場,亞馬遜太空實驗室、來自韓國的全球第二大 CIS 公司,都成為客戶。此外,光焱推出可測試光達的檢測設備,成功打入美國晶圓代工廠與全球銷量前兩名的電動車品牌供應鏈。
而除了CIS、光達市場,柯歷亞更把目光放到現在火紅、同樣屬於「光電轉換」的矽光子技術上,光焱的設備已經出貨給台灣磊晶廠,用來量測光接收器(Receiver)內接收端(PD)晶片。廖華賢透露,將在今年下半年推出測試光傳導時耗損的設備。
陽明交大光電工程系講座教授郭浩中觀察,光焱深耕科研市場多年,「當學者進入業界時,會順便把光焱的設備帶進去,這是他們能打進矽光子市場的主因。」
一名關注光焱的法人認為,光焱是否能讓研發階段使用的機台,打進量產產線,將是未來能否持續成長的關鍵。對此柯歷亞強調,光焱的目標就是將量產產線的營收占比提升為4至5成。
從太陽能檢測設備起家,到跨足光電半導體用測試設備,光焱的經驗證明,只要找對市場,台灣業者在國際舞台上就能有很強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