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寶林茶室「米酵菌酸」、藏壽司食安中毒事件…德國流行病學家警告:全球暖化加劇食物中毒趨勢

寶林茶室「米酵菌酸」、藏壽司食安中毒事件…德國流行病學家警告:全球暖化加劇食物中毒趨勢
撰文: 科技新報/黃 嬿     分類:健康友善社會     圖檔來源:Shutterstock 日期:2024-04-02

台北市信義區知名百貨「寶林茶室信義A13」2人食安中毒送醫不治,5人在加護病房搶救,衛福部食藥署將整起事件正式定調為重大食物中毒事件,還未落幕,現又爆出知名連鎖壽司「藏壽司」食物中毒案件,民眾吃完噁心嘔吐、起紅疹和腹瀉,就醫後被認定疑似食物中毒並通報衛生局。

近日台灣食物中毒案件震驚全國,之前德國流行病學家就警告,全球暖化正在加劇食物中毒趨勢,尤其是春末夏初的幾個月,全球報告的食源性疾病數量明顯增加。

溫每升高 1°C,每週沙門氏菌病病例數就會增加 8.8%

 

專家擔憂,溫暖、潮濕的環境有利於細菌的生長和傳播,由於每年炎熱的月份變得越來越長,而寒冷的月份則更短,將拉長食源性疾病爆發的季節,且風險也愈來愈高。

 

德國科學家研究氣候變遷對健康影響,其中一部分涉及食源性疾病的發展,將研究結果發表在《健康監測雜誌》。該篇研究重點關注由沙門氏菌、曲狀桿菌和弧菌、寄生蟲隱孢子蟲和賈第鞭毛蟲,以及海洋生物產生的其他毒素引起的常見食源性疾病。

 

研究認為,沙門氏菌和曲狀桿菌等細菌的爆發通常在夏季,因此持續時間較長的溫暖季節,應該會增加發病率。

 

先前研究估計,每周平均最高氣溫每升高 1°C,每週沙門氏菌病病例數就會增加 8.8%,研究也發現溫度、相對濕度和降水量與沙門氏菌感染病例呈正相關。

 

瑞典研究模型預測,到 2080 年,氣溫和降水增加可能導致丹麥、芬蘭、挪威和瑞典的曲狀桿菌病例數增加一倍。

 

弧菌對於海鮮安全的威脅尤其令人擔憂,因為該病原體存在於鹹水和半鹹水中,並在溫度高於 12 °C 時大量繁殖,隨著全球水溫的升高,弧菌將繼續增加。

 

危險藻類毒素可能進入食物鏈

 

而由於氣候變遷引發的極端洪水事件,使隱孢子蟲和賈第蟲寄生蟲,可能更頻繁污染水系統或植被,感染的病例可能會增加。此外,氣候變遷對世界海洋的複雜影響,也可能導致危險的藻類大量繁殖,其毒素隨後可能進入食物鏈。

 

隱孢子蟲。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研究人員指出,現在地表水變暖已經導致一種稱為有害藻華 (HAB) 的現象,在已知涉及 HAB 形成的 300 種微藻物種中,約有 100 種能夠產生毒素,導致動物和人類出現特定的毒性症候群。

 

研究預計溫度、降水和濕度的變化,將使食源性感染和毒素更加普遍,雖然這份報告只涉及德國,但全球也有同樣上升趨勢。歐洲環境署已發布報告警告,氣候變遷將增加整個歐洲食源性感染的風險,包括以前未受某些特定細菌影響的地區。

 

美國國家環境健康科學研究所也發出類似警告,直指較高的溫度會增加農產品和海鮮中已有的病原體數量,而細菌數量則會在食品儲存過程中增加,氣候暖化將對全球食品安全產生負面影響。

 

參考資料:

Climate Change is Worsening Foodborne Illnesses
Great, Climate Change Will Even Make Food Poisoning Worse
How Climate Change Increases Risk of Bacteria, Parasites, and Marine Biotoxins in Food

 

※本文授權自科技新報,原文見此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