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經濟力居冠 宜居宜業 桃園市 青創最愛的亞洲矽谷

經濟力居冠 宜居宜業 桃園市 青創最愛的亞洲矽谷
撰文: 鄭閔聲     分類:健康友善社會     圖檔來源:Shutterstock 日期:2021-03-08

現年39歲、擁有化工與材料工程博士學位的張旭賢,從位於中壢的南亞技術學院畢業後,就一直在台北與新竹兩地往返打拼;對他來說,桃園只是學生時代的遙遠回憶,完全沒料想到,自己的人生將會與這座城市重新產生緊密連結。

2019年,張旭賢與大學就熟識的中原大學校友陳柏瑜決定辭去工作,運用共同鑽研半輩子的淨水用過濾薄膜材料,自行創業。但兩個實驗室出身的理工男,對商業模式規畫,以及法律、財務、行銷等知識一竅不通,甚至連到哪裡申請創業貸款都不清楚。

 

陳柏瑜母校中原大學的產業加速器暨育成中心與桃園市青年事務局,這時適時扮演創業嚮導角色,協助他們確定商業模式、申請中小企業青創貸款,一直到參加教育部青年發展署主辦的創新創業競賽獲獎,「中原大學幫我們完成了從0到1的那一步。」張旭賢說。

 

2019年7月,兩人創辦的「膜淨材料有限公司」進駐桃園市青創指揮部,隨後又在龍潭區租下一間兩層廠房,一樓建置自動化薄膜生產線,預計2020年底將有產品問世;二樓則暫時當作4位員工的「男生宿舍」。相隔10多年,張旭賢與陳柏瑜再次成為「桃園新住
民」。

 

研發薄膜

張旭賢(右)與陳柏瑜研發的薄膜,可在短時間內隔絕液體中的細菌與雜質,能作為工業淨水設備,也可讓戶外活動者、貧窮國家兒童獲得安全飲用水。

 

工業淨水、心輔犬
青創基地助圓夢

 

「桃園不只提供很多創業的協助,周邊產業聚落也很多元。以這裡為基地,我們希望把產品賣進台積電、友達這類大企業,讓台灣的工業用淨水設備可以不必再仰賴進口。」一身工程師裝扮的張旭賢,還不太習慣用「創辦人兼執行長」身分說明願景,但坐在桃園市安東青創基地的他知道,自己與身旁的陳柏瑜,正扎扎實實朝目標前進。

 

台灣心輔犬培育團隊創辦人暨執行長陳奕君,也選擇在桃園實踐理想。「能幫助像自閉症或過動症等類身心障礙人士降低憂慮焦慮、增進社交能力的『心輔犬』,已有好幾10年歷史,我們希望訓練流浪犬幫助有特殊需求的人們學習,也讓狗狗更適應這個社會。」她說。

 

陳奕君與身兼訓練長的創業夥伴鍾皓羽,在2018年萌生以培育心輔犬,一口氣回應「特殊教育」與「流浪犬」兩項社會議題的念頭,希望創立自給自足的社會企業。

 

陸續接受不同單位輔導後,他們選擇進駐桃園青創指揮部,在2020年獲得桃園社會企業創業競賽亞軍,並正式設立公司;目前已培訓出3隻性格各具特色的心輔犬,與不同專業團體共同開發特殊教育課程,服務逾5,200人次。

 

VR結合學校資源
創造產業價值

 

根據2020年《今周刊》6都永續城市調查,桃園市總分排名6都第二,在經濟力指標上,更高居6都之首。桃園得到高分原因來自「公司登記新設家數」、「失業率」等硬指標,以及桃園市民主觀認定「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建設有進步」、「工作機會足夠」、「整體商業市場景氣活絡」。

 

主管業務的桃園市青年事務局局長顏蔚慈指出,桃園目前設置3座青創基地,至今招募超過130組團隊進駐,每季產值超過2,500萬元,市府共協助創業者取得新台幣1億3,000萬元創業資金;未來,青年事務局將持續鼓勵與在地連結的創業計畫,增加創業服務的深度與廣度,希望將桃園市打造為宜居宜業的永續城市。

 

2018年6月進駐桃園安東青創基地的阿特發互動科技(AR2VR)創辦人蔡寶德,兩年多來,已經用自己的新創事業,為在地的教育與產業發展做出相當貢獻。

 

蔡寶德的事業基礎,是開發出一項讓任何人都能輕易上手製作、欣賞虛擬實境(VR)攝影片的軟體工具。他在青年事務局媒合下,協助桃園各級學校教師設計教學課程,也替在地觀光業者製作體驗影片,「我想打破VR很困難的印象,讓學生提前熟悉這項實用新科技,未來他們就知道VR能幫忙解決問題,創造更多不同可能。」他說。

 

「永續的經濟力,是透過創新,讓經濟持續成長、就業機會增加。所以我們有專注自駕車、物聯網的虎頭山創新園區、青埔的亞洲矽谷創新研發中心,也有像安東、中壢青指部這樣的小型基地。」桃園市市長鄭文燦這段話,說明桃園用大力鼓勵新創,回應「促進包容且永續的經濟成長」這項永續發展指標。

 

創新產業

專攻物聯網、自駕車、資安、智慧製造等領域的虎頭山創新園區,是桃園市發展下一代創新產業的其中一塊重要拼圖。(攝影/吳東岳)

 

心輔犬

陳奕君(中)與鍾皓羽(右)培訓的心輔犬「墨墨」,能參與身心障礙者學習課程,也能指導一般學童如何與動物正確相處。

(攝影/陳弘岱)

                              

推行工業減
投入綠色創新

 

發展經濟與維護環境之間,長期存在矛盾關係。尤其工業產值居全國之冠的桃園市,過去不時發生工廠違法排放廢水、土壤與農作物遭重金屬汙染等亂象,未來該如何在兩項同樣重要的永續指標間,找到平衡?

 

「桃園市需要翻轉歷史包袱,建立環境不是負債,而是資產的觀念。所以相對於經濟力,我們在綠色生產、工業減汙、空汙與水汙防制、土壤與海岸的保護,都做得比過去更多。」鄭文燦舉例,桃園升格直轄市前,汙水下水道普及率僅5%,但在他任內已經提升至24%;對於因鄰近電子業聚落,而常傳出汙染的南崁溪與埔心溪,市府也推出銅離子總量管制,引導企業更新設備,降低對環境的衝擊。

 

「我的施政目標,是讓下一代在各方面都能擁有良好、健康的發展環境,絕不會經濟掛帥,卻忘了環境。所以對環境汙染較小、屬於『下一代』的產業,才會是我們全力投入的目標。」

 

讓追求不同理想的人們,都能找到定位與資源,再依各自專業,為周遭環境做出貢獻,這是任何一座期望能永續發展的城市,都需要的驅動力。

 

鄭文燦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