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北市淨零碳排自治條例明年一月上路!城市設計師看台北,20年環境轉型的三大關鍵

北市淨零碳排自治條例明年一月上路!城市設計師看台北,20年環境轉型的三大關鍵
撰文: 越南城市設計師/Minh Chau     分類:永續城鄉建設     圖檔來源:VNExpress.net、維基 日期:2024-07-31

今周刊編按:「台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獲行政院准予核定,也成為第一個完成訂定淨零排放相關自治條例的地方政府;北市府將在30日內公布,並於公布後6個月正式上路施行,時間點預定在明年1月,自治條例授權訂定各項子法。

左邊是2024年尖峰時段河內的交通,右邊是2005年台北的交通。可以發現,兩者相當相像,體現出季風亞洲城市在都市化後,遭遇嚴重的交通壅塞狀況——儘管道路很寬,但車輛仍然不按正確車道行駛,也沒有騎自行車者和步行者,交通混亂。

城市應該是指從事非農村活動並為人類高品質生活提供服務的大量人口的地方。那麼,城市應該是宜居的,居民可以享受最好的設施和健康的氛圍。

 

然而,快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導致包括台北在內的許多亞洲城市出現嚴重的空氣污染,對居民的健康構成重大風險。交通擁堵、廢棄物管理系統不足和都市蔓延等挑戰,導致環境退化和宜居性下降。此外,極端天氣事件和海平面上升等氣候變遷的影響,進一步加劇了基礎設施和居民的脆弱性。

 

儘管,政府透過環境法規和永續發展措施來緩解這些問題,但城市成長與環境永續性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仍然是台北和亞洲其他快速發展城市的政策制定者和城市規劃者迫切關心的問題。

 

因此,探索如何將環境因素納入城市規劃和管理系統的優勢是重要的面向。滿足城市的社會、經濟和環境需求則有賴市政決策者採取有效的策略。

 

台北市政府意識到負面影響和挑戰,公布長期改造的城市願景。當局認識到城市最重要的是保障基本生活條件,首要的是提高環境品質。

 

下圖為亞洲宜居指數全球財富與社會排名報告。就環境品質指數而言,台北市得分僅次於新加坡和東京。研究對二十年來在多方面提高環境品質所做的努力予以肯定,並透過文獻回顧來展示如何減少環境公害、保護自然特徵、提高居民生活品質的一部分。

 

圖2:全球財富與社會排名的亞洲國家宜居排名

 

研究方法論與策略架構

 

本研究透過《台北年鑑》中的資訊綜合來評估台北市政府在環境方面的表現。這些年鑑是台北市政府每年出版的論文,報告人文、規劃、環境、藝術、文化等幾大領域的成就……這些年鑑不僅有政策的明確定義,也是台北市政府對外介紹自身的重要內容。

 

我透過這些資料加以對比,並加入我作為外國學生在台北生活的觀點進行分析。這個結果以策略識別和三個例子作為指標來呈現,然後討論這些因素如何與不同類型的城市宜居概念之間的關係。

 

此外我以下圖表說明台北市政府在城市增強環境策略中的策略與取向。

 

它有三個重要面向,首先是形塑願景:在每本台北年鑑中都提及如何重塑沉悶的台北形象、研究世界各地的城市化案例、以及參考綠色智慧城市化的目標。

 

其次則包括引入市民與相關團體的對話與參與:台北市政府設計了許多討論、體驗活動和教育行動,讓居民們加入都市轉型的對話,討論將為鄰近地區做什麼、他們想要什麼並承諾進行後續改造。

 

最後則是對於環境相關的公共投資。這指的是台北市進行大規模資本支出與改造計畫的資源,包括更新公車、升級水與交通基礎設施、將現有土地資源用於公園和綠地……這些政策並沒有提高GDP,但確保了公民擁有便捷、幸福的生活。

 

圖3:台北市政府環境策略相關立場(作者自繪)

 

這三個因素的相關性體現在所有被定義為城市宜居性的城市環境。以下三個主要例子凸顯了台北市政府在環境改造上所取得的幾項成就。

 

大眾運輸方面

 

大眾運輸尤其以城市設計為重點,以交通為導向的發展(TOD)概念是西方國家城市發展的趨勢。在公共交通因素中,共享單車系統是一種透過提高第一英里和最後一英里出行的可及性來促進公共交通的方案( Huang, SL, & Tsai, CH,2013 )。

 

Youbike是這個系統在台北的名稱,由台北市政府建議於2009年推出。這個政策一開始決定執行時,出現了許多負面反應和挑戰。下面的時間表顯示了建置和維護 Youbike 系統的一些里程碑。

 

隨著自行車基礎設施建設的努力,該系統已針對自行車和營運改進進行了兩次更改。在過程中,台北市政府也推出針對Youbike用戶的特別優惠,例如2012年支持Youbike費用,使用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後一小時內免費使用,並於2024年2月底之前完全涵蓋前30分鐘Youbike費用。

 

自行車道分離的設計減少了許多城市主幹道的摩托車停車位和車輛車道寬度。這項決定在社區中引起了許多爭議,但經過十五年的共享單車系統維護,積極的結果證明了這項政策的正確性。

 

隨著對汽車和踏板車徵收路邊停車費,這一策略似乎很有效——一項調查結果表明,大約31.2% 使用YouBikes 的人已經不再騎摩托車,4.4% 的人不再開私家車。

 

儘管獲得有關該計劃對環境污染和交通條件影響的精確統計數據具有挑戰性,但某些預測表明每年可能減少約 33,000 噸溫室氣體排放(歐洲復興開發銀行,2020 年)。

 

圖4:台北市Youbike發展里程碑

 

公共基礎設施綠色智慧轉型

 

台北市土地資源有限,以基隆河和山脈為城市中心邊界。 90年代,人口成長較多,管理不善,公共綠地的土地資金被侵占或成為垃圾掩埋場。

 

然而,直到2000年代,台北市政府重點關注增加基隆河堤週邊地區的公園、綠地數量。不僅在數量上,它們的品質也得到了提高,透過創造色彩繽紛的植物和花卉、提供花卉節和支持更多的設施,確保任何居民,甚至是弱勢階層,都可以到達綠色空間。

 

此外,智能技術被應用於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管理中。

 

在基礎設施建設中應用建築資訊模型(BIM)和地理資訊系統(GIS)時,他們與全球趨勢保持一致並進行合作,這些技術可用於管理項目的全生命週期評估(LCA),或在大多數設施中引入並應用於公共活動以及接收建議。

 

BIM的這一步驟有助於優化設計、提高精確度,並將設計與製造連接起來,從而實現更快速、更高效的項目交付。同時,GIS在計算坐標位置方面具有優勢,為減少災害風險和維護提供了判斷損害能力。

 

圖6展示了台北車站的BIM智能防災系統的實例,包括城市地下捷運線、台灣鐵路和高速鐵路。該系統可以通過網頁終端連接到中央數據中心,識別即時危險影響,開啟逃生指示燈,將損害控制在限度之內(林志浩、何明錦、謝佩錦、蕭有春、楊明烈,2022)。

 

台北車站特定區域聯合防災中心智能安全防災系統因其在智能基礎設施轉型方面的努力,於2020年獲得了”智能交通產業創新獎”。

 

圖5:上) 台北車站BIM智能防災系統示意圖;下) 系統界面圖。(來源:台北車站智能聯合防災中心,2022)

 

也有市民參與了在台北市進行的許多有關環境的實驗項目。例如徒步整修山坡步道或是進行兒童環境教育教育課程,深入了解為什麼和如何保護環境。

 

每完成一個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往往市府就會設計相關教育計劃,並建議小學的戶外活動時間表。電子化的服務使得社區可透過線上填寫道路修繕申請,或是申請公共活動所需要公共空間。

 

從《2022台北年鑑》來看,經過數十年的努力,城市公共基礎設施上有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數字,例如人行道透水鋪裝總面積已完成220,293平方米;綠地總面積18,259,103平方公尺;污水處理人口達88.52%,公園設施的普及率達81.69%。這些居民滿意的統計數據,是當今綠色、智慧公共基礎設施的主要訴求。

 

參與城市生態生活方式實例

 

政府對環境條件能帶來戰略性的影響,公民參與則能夠影響城市生活的微觀環境。另一方面,企業也有可能透過ESG (環境、社會和治理)意識的強化,影響城市發展(ESG,2017)。 ESG的重要性在於辨識與業務相關的風險和機遇,提升企業永續發展的長期價值。

 

圖 6:ESG 路線圖逐步持續時間指導

 

在引入公司永續治理面上,台灣的主管機關已推出永續發展政策,包括金管會的《公司治理3.0-永續發展路線圖(2020)》和《永續發展路線圖(2022) 》 )、國發會《台灣2050年淨零排放之路》、環保署《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氣候變遷調適法)》,並強化行動,增加企業揭露業務永續性,以因應可持續發展的國際趨勢。

 

在台北市,自2017年以來,至少有730家企業遵循了這項指導方針,節省了約21,262萬千瓦時的電力,減少了109, 586 噸碳排放(2022年鑑)。

 

此外,台北市議會於2022年6月通過了《台北市淨零排放管理條例》,目標是2050年實現更好的淨零排放。在該條例中,所取得的成就強調減少污染資源、創造有復原力的社區以及增加森林作為碳匯。

 

圖7:台北市2050淨零行動海報(2022年)

 

討論

 

二十年來,台北市當局展現了對時代變化的適應能力,並長期致力於將智慧技術融入城市發展和管理實踐。台北永續環境轉型凸顯了領導力和積極主動管理的重要性。

 

如圖9所示,台北市的發展不僅展示了環境的進步,也為城市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視野。從綠色城市概念,透過智慧技術的支持,增加綠色空間的數量,轉向智慧和永續城市,並定位生態和循環城市,人類透過減少消耗,不依賴自然資源,城市是自然生活的一部分。   

 

本研究透過綜合台北年鑑的資訊,評估了台北市政府的環境管理相關的政策與成效。透過確定關鍵策略並提出三個範例作為指標,探討了環境因素如何與不同的城市宜居概念相互關聯,並找出了與宜居城市概念加強環境品質的特定相關性。台北市的轉型能夠看得出其具體成效,能夠作為因城市環境問題而陷入困境的發展中國家的借鏡參考。

 

參考文獻 :

2009年至2022年台北年鑑。
陳 H. 和蘇 H. (2016)。永續城市之旅:台北城市概況。摘自http://www.jzliu.net/wp-content/uploads/2017/06/Li-Cities-City-profile-Taipei.pdf
歐洲復興開發銀行。 (nd)。台北自行車共享系統 – YouBike。取自https://www.ebrdgreencities.com/policy-tool/taipei-bike-sharing-system-%E2%80%92-youbike/#_edn7
黃 SL 和蔡 CH (2013)。衡量半導體產業綠色供應鏈管理實踐的永續績效。清潔生產雜誌,56, 131-139。 https://doi.org/10.1016/j.jclepro.2013.05.010 
趙 RLH 和李 JYH (2001)。環境意識和公眾對生物技術的看法。環境管理雜誌,62(1), 11-24。 https://doi.org/10.1006/jema.2000.0375

 

※本文授權自《眼底城事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