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1:在私募市場探尋能源轉型解決方案
相對於構建淨零投資組合,全球投資者日益重視能源轉型,旨在降低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技術的風險並把握相關機遇。儘管公開市場面臨不確定性和挑戰,但私募市場在清潔技術和再生能源投資方面的前景更加樂觀。
低碳解決方案在公開市場和私募市場的持有部位不盡相同
1. 在公開市場,低碳解決方案約30%的市場價值集中在非必需消費品行業,當中主要以汽車製造商為主。
2. 在私募市場,低碳解決方案超過一半的市場價值集中在公用事業領域,尤其是再生電力方面。
3. 工業行業在公開市場和私募市場的低碳解決方案中均佔據重要份額——分別占27%和22%。
無論是在公開市場或私募市場,低碳解決方案的主要投資者皆為公用事業。圖片來源:MSCI《永續與氣候趨勢展望》
低碳解決方案在公開市場的價值更高,但在私募市場成長更快
1. 公開市場中,低碳解決方案的價值是私募市場的近23倍。
2. 然而,私募市場低碳解決方案的價值成長迅猛,五年複合成長率(CAGR)為17.0%,而在公開市場僅為11.9%。
私募低碳解決方案投資表現遙遙領先
私募低碳解決方案的五年累計回報率達到123%,顯著高於公開市場解決方案57%的回報率及MSCI全球可投資市場指數61%的回報率。
報告指出,截至2024年6月30日,私募低碳解決方案的五年累計回報率達到123%(綠色實線),顯著高於公開市場解決方案(藍色實線)。圖片來源:MSCI《永續與氣候趨勢展望》
趨勢2:正視氣候變化的現實
2024年,全球經歷了有記錄以來最炎熱的夏季,極端天氣事件頻發。金融市場如今充分意識到極端天氣事件對總體經濟的破壞性影響,這可能將改變投資者2025年的氣候適應策略。
對極端天氣的經濟影響達成強烈共識
MSCI永續發展中心的《氣候風險調查》結果顯示,350名受訪金融市場從業人員(其中四分之一來自亞太區)幾乎一致認為,全球氣溫上升導致的物理環境變化將對經濟產生重大影響。
雖然受訪者對碳排放和氣溫上升的看法各不相同,但對極端天氣的經濟影響看法一致。亞太區受訪者更傾向於認為極端天氣會造成嚴重影響,43%至46%的受訪者認為極端天氣事件可能導致經濟崩潰。
利用氣候適應性支出
企業已開始通過發行綠色債券融資,以投資於氣候適應性項目來應對極端天氣事件。截至 2023 年,18%的公用事業綠色債券收益用於投資氣候適應性項目。
氣候適應性支出並非僅限於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對於希望掌握適應性支出投向以獲利的投資者而言,不妨考慮投資於提供氣候適應性和韌性解決方案的上市公司。
MSCI永續發展中心與全球適應和復原力投資工作小組(Global Adaptation and Resilience Investment Working Group)合作,識別出800多家提供氣候韌性和適應性解決方案的上市公司。保險、公用事業、資本貨物、材料和運輸領域的投資者最有可能觀察到適應性支出對業績的影響。
各行業上市公司中,提供氣候韌性和適應性解決方案的百分比,其中保險有超過四分之一的上市公司觀察到適應性支出對業績的影響。圖片來源:MSCI《永續與氣候趨勢展望》
趨勢3:社會因素更受重視?全球股票市場永續風險的變化格局
科技巨頭的崛起改變了全球股票市場的權重分布,降低了其他行業在市值指數中的權重。社會風險因素大幅增加,尤其是在資訊科技行業,人力資本和數據安全十分關鍵。不斷變化的市場格局正影響永續風險和企業財務表現。
過去11年來,MSCI觀察到,企業管理社會風險的能力,是衡量他們相較於同業財務表現的領先指標。亞太區也呈現類似趨勢,過去十年,在社會風險管理方面領先的企業,其財務表現優於社會風險管理能力較為落後的企業(2013年1月至2024年3月的累計回報率為68%)。
儘管全球股市的趨勢明確,但並非所有地區的情況都完全相同,因為每個地區都有其特定的行業和公司組成,進而影響不同永續發展議題的相對重要性。
投資者在設定資產配置目標時需要理解,不僅資產類別之間的轉換可以改變永續風險的曝險部位,地域曝險部位也會對其產生影響。在亞太區,對已開發市場(即澳洲、香港、日本、紐西蘭和新加坡)的成分股而言,社會因素的平均權重最高,而環境因素則對新興市場的成分股更具財務相關性。
趨勢4:2025年會否成為碳市場的轉捩點?
全球自願碳信用市場經歷了整合和信用質素審查。儘管交易量和價格停滯,但強勁的基本面和新的需求來源(如國際航空碳抵銷和減排計劃CORSIA以及合規市場)預示著潛在成長。
第二十九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9)上,《巴黎協定》碳信用機制方面取得的進展可能促使2025年成為全球碳信用市場的轉捩點,市場規模有望從2024年的15億美元增至2030年的70-350億美元,並在2050年達到450-2,000億美元。
重質不重量
MSCI碳市場(MSCI Carbon Markets)對超過4,000個自願碳項目的分析顯示,47%已注銷的碳信用來自低評級項目(B級或更低)。然而,碳項目的誠信度正在提升,低評級信用減少,高評級信用增加。新項目展現出更高的誠信度。
截至2024年9月,新項目展現出更高的誠信度。圖片來源:MSCI《永續與氣候趨勢展望》
碳信用的主要使用者在一系列氣候指標表現更佳
碳信用使用者的範圍1和範圍2排放量年均降低3.6%,而非使用者僅降低1.5%。在亞太地區,碳信用使用者的減排速度(-2.4%)是非使用者(-0.6%)的四倍,凸顯其在減排方面的出色表現。
新需求來源不斷湧現
各國和地區碳市場對於使用碳信用來達成合規目標持謹慎態度,但部分國家對此表示支持。在亞太地區,澳洲的碳排放稅和交易計劃已將本地碳信用納入其中超過10年,而新加坡在2024年允許使用碳信用抵銷最多5%的應課稅排放量。
趨勢5:生成式AI模型面臨數據挑戰
企業在人工智能(AI)上的支出預計將在2025年翻倍,但投資者和監管機構的樂觀情緒可能有所減弱。企業面臨展示投資回報和滿足透明度要求的壓力。儘管數據量巨大,但數據本身也構成重大挑戰。「自由獲取」數據時代的結束將揭示哪些公司擁有堅實基礎,哪些公司投機取巧。
在現有隱私法的基礎上,明年全球主要市場預計將實行針對AI方面的特定立法,對合法獲取數據的進一步監管限制極有可能成為現實。
截至2024年10月,七家領先的AI開發商中有五家披露了其數據來源,包括公開數據、授權數據和用戶數據。雖然這看似合理,但將公開信息用於商業目的仍可能違反隱私或版權法規,這凸顯了謹慎管理數據的必要性。
根據「數據溯源倡議」(Data Provenance Initiative)的一項研究,在2023年至2024年間,隨著網站擁有者採取措施阻止網絡爬蟲擷取網站內容,可供擷取的高質素數據減少了25%。
不斷變化的AI監管環境為企業和投資者帶來風險,並可能對消費者產生負面影響,主要擔憂涉及隱私、版權和偏見。及早解決這些問題有助區分成功的AI項目與炒作引致的支出。
完整內容,可參考:MSCI《永續與氣候趨勢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