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銷量超越特斯拉,電動車之王比亞迪給全球車廠的啟示:我們不需要更長的續航里程,我們想要更低的成本

銷量超越特斯拉,電動車之王比亞迪給全球車廠的啟示:我們不需要更長的續航里程,我們想要更低的成本
撰文: 科技報橘/廖紹伶     分類:ESG投資趨勢     圖檔來源:比亞迪 日期:2024-01-09

特斯拉和比亞迪近期公布 2023 年第 4 季交車量,比亞迪正式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最大電動車製造商。背後反映的,是具有價格競爭力的中國電動車崛起,且正跨出中國,走向歐洲、東南亞、澳洲等全球市場──這不只成為傳統汽車製造商巨大的壓力,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也在《紐約時報》DealBook 峰會上坦言,中國汽車非常具有競爭力。

《Fortune》分析,中國電動車走向全球的優勢,在於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有助於維持降低成本,例如比亞迪擁有涵蓋原料到電池組的電池供應鏈,也自己設計晶片。而另個市場現實──《Business Insider》分析電動車市場的成長放緩,顯示電動車的早期採用階段已來到尾聲,下一波消費者更關注價格、充電基礎設施普及性等。

 

這些因素,迫使汽車製造商加快腳步,開發更便宜的電動車款。福斯汽車和特斯拉,就正在開發 25,000 歐元(約新台幣 84.6 萬元)的電動車。然而,該如何壓低價格?汽車製造商已轉向供應鏈尋求答案──涵蓋電池材料到晶片製造等供應商,壓低成本的緊迫感隨處可見。

 

與車廠合作的新創:降低成本現在比其他事情都重要

 

電池材料、引擎材料和零件都是降低成本的方向,汽車製造商已向相關新創尋求合作。美國新創 OneD Battery Sciences 在電池陽極材料中添加矽奈米線,能提高續航里程並縮短充電時間,還可以在相同續航里程下,將電池重量減輕 20%;和單獨用石墨製造的 100 kWh 電動車電池相比,OneD 可節省近 50% 成本,約 281 美元(約新台幣 8,700 元)

 

OneD 的投資者和客戶包含通用汽車,其執行長 Vincent Pluvinage 也感受到壓低成本的急迫性。他告訴《Reuters》,在拜訪歐洲汽車製造商時,每次會議都從相同的主題開始:「降低成本現在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

 

以色列新創 Addionics 開發了一種多孔 3D 銅鋁電極材料,讓電池用到的材料更少。Addionics 執行長 Moshiel Biton 表示,他們可以提供更快的充電速度、提高 30% 續航里程。然而,汽車製造商更感興趣的是,Addionics 可以為電池每 kWh 節省 7.5 美元(約新台幣 230 元)。

 

Addionics 告訴《Reuters》,「我們今天從汽車製造商那裡聽到的是,『我們不需要更長的續航里程,我們想要更低的成本』」。

 

以更便宜的磷酸鐵鋰(LFP)技術製作電池組的 Our Next Energy(ONE),則讓汽車製造商以一半價格就能提供相同的電動續航里程,客戶就包含了 BMW。

 

總部位於德國的 Veekim 開發了一種帶有磁鐵的電動車引擎,使用氧鐵體或鐵粉取代稀土,讓價格變得更加實惠。根據《路透社》,已經有 5 家汽車製造商和供應商正在進行測試。

 

報導中,供應商表示,汽車製造商也特別喜歡價格便宜的零件,因為能降低生產成本。總部位於美國加州的新創 CelLink 開發了一種新零件,可取代原本需要大量勞動力安裝和製造的零件,並可由機器人安裝。CelLink 表示他們已獲得許多汽車大廠的採購訂單。

 

車廠也與科技巨頭合作,從晶片、開發時程下手

 

除了從新創尋找降低成本的答案,汽車製造商也和其他科技巨頭聯手。晶片製造商恩智浦(NXP)正與汽車製造商合作,減少電動車的電子控制單元或微型電腦數量,讓數量介於 200 至 300 之間。

 

除此,西門子也開發軟體解決方案「數位分身(digital twins)」,協助汽車製造商將昂貴的電動車開發時間縮短一半。

 

Stellantis 則正與中國寧德時代合作建造歐洲工廠,藉此生產更便宜的磷酸鐵鋰電池,近期推出價格更為經濟的雪鐵龍 e-C3 SUV,定價 23,300 歐元起跳(約新台幣 78.9 萬元)。

 

向外合作之餘,汽車製造商也持續改良自身技術、採購方式。《Reuters》報導,通用汽車也為 Bolt EV 開發了更便宜的磷酸鐵鋰電池組,為公司節省了數十億美元,而該款電動車將在 2025 年推出。福特則表示,增加電池、逆變器等零件的內部購買比例,也是削減成本的方式之一。

 

上述汽車製造商的種種行動,一切皆與成本有關。英國新創 Brill Power 開發強化電池管理系統表現的軟硬體,其董事長 Andy Palmer 就表示,「汽車製造商現在確實只專注於價格實惠的汽車,他們知道他們必須這樣做,否則就會輸給中國製造商。

 

※本文授權自科技報橘,原文見此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