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今年三月資料,全球簽署聯合國ESG投資指導原則(PRI)的金融機構已達二三七二家。依據辦法,簽署單位必須每年向聯合國提出一套「ESG投資模組」,而自二○一四年起,聯合國則會對這上千份的模組逐一評鑑,從最差的「E」級到最佳的「A+」級,六等評分。
雖然帶有推廣鼓勵ESG投資的意味,但要從聯合國的手裡拿到「A+」考卷,其實也不算容易。PRI統計,在首度進行評分的一四年,沒有任何一家業者可以拿到「A+」,往後幾年,獲得最高評分的比率則約在十五至二二%左右。
各家資產管理公司的分數雖未完整公開,但每年的「考試結果」總也受到關注,英國上市媒體集團Bonhill旗下的責任投資專業媒體ESG Clarity,去年七月就曾撰文報導九家在PRI評分中獲得高分的資產管理業者,國人熟悉的安聯、法巴、富達、野村、施羅德等均在其列;而在報導中,對施羅德有個較為特別的形容:已經連續四年獲得聯合國給予「A+」最高分。
今年七月,施羅德的ESG投資模組又拿「A+」,已經連續五年受肯定;對此,施羅德永續投資團隊全球最高主管葛蘭多(Jessica Ground)表示:「或許,這是因為我們從來不想一次到位。」
第一件事:不能用ESG找明牌
它僅是風險指標
現在談投資,葛蘭多當然三句不離ESG,但在過去,她曾真槍實彈地操盤英國股票型基金,是個擁有十年資歷、最多掌管近三千五百億元新台幣資產的基金經理人;或許也因為這個背景,她更能體會,要把ESG應用在投資實戰,不是單憑一套看似完整的分析架構就能達成。
「我們的團隊有三個主要任務:與企業溝通、與客戶溝通;第三個、也是最複雜的任務,就是與基金經理人溝通。」葛蘭多坦言,她並不會為經理人制定一套ESG投資實戰準則,更不會依據各家企業的ESG評分「直接報明牌」,相對於此,葛蘭多與第一線投資者的溝通重點,接近於「如何定位ESG在投資布局時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