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健南在中原企管系讀到大二時,系上開了一間實習商店,這是他接觸零售業的開始。沒想到,他的人生自此和零售業結下緣份。
在職場40多年,他最多曾經管理40家公司,分別擔任董事長或總經理職務。不過,他笑道:「我像公務人員一樣,只領一份薪水。」
10年只賣乾貨 跨進生鮮
謝健南昨天(6/15)在五零七零社會型企業顧問舉辦的論壇中以「全聯福利中心品牌重塑」為題分享全聯的品牌轉型。
1998年元利建設創辦人林敏雄接手軍公教福利中心68家店,改為「全聯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從1998年到2008年全聯只賣乾貨。
他指出,早期全聯訴求是便宜,沒有醒目的招牌,主打「我們省下錢,給你更便宜的價格」,「強調便宜,其他不是那麼重要;便宜就可以創造很大的商機。」
2008年後加入生鮮、水果,更進一步和農民、漁民契作,創造更大的商機。現在全聯在全台逾1100家店,25年來擴大了15倍,成為台灣最大的本土超市。
謝健南分享全聯25年來的4個改變:
一、從外而內的店舖調整
從外而內的調整。先從眼睛看得到的改。全聯花近2年更換全台所有招牌。神奇的是,只是更換招牌,就像一開一家新店,「不少客人以為全聯開了很多店。」
後來還邀請日本設計師,設計了新穎店面,他笑道:「東西價格一樣,客人會想去新店消費。」
在店內設計也做了不少調整,他說:「以前天花板矮矮的,為什麼要低?因為可以省空調。現在沒有天花板、走道明亮、將蔬果平台的高度降下來,讓婆媽很容易拿到。」
同時,升級貨架設備。他舉例,以前全聯賣啤酒都放在貨架上,客人還要買冰塊才能喝。因為常溫啤酒加冰塊賣得不好,花3年時間調整,將啤酒放在冰箱銷售,台啤的銷量在全台成為第一名。
二、分階段和消費者「廣告溝通」
儘管全聯從內而外的改變,但要年輕人進入店內消費,還是有心理障礙,因為拿全聯的袋子很丟臉。
「要了解消費者的心理,既然他這麼在意購物袋,要和他溝通,而且要用年輕人的語言來溝通。」
全聯於2005年開始和消費者溝通,推出全聯的經濟美學第一期「讓節儉變成是一種美德」。並讓年輕人投稿,激發不少創新想法,如:
「離全聯越近,奢侈浪費離我們越遠。」
「來全聯不會讓你變時尚,但省下來的錢能讓你把自己變時尚。」
「距離不是問題,省錢才是重點。」
2016年全聯經濟美學第二期,溝通的是「把去全聯消費變潮」,推出幾支短片,包括:
「為了下一袋,我們決定拿起這一袋。」
「快樂不是擁有得多,而是花得更少。」
「長得漂亮是本錢,把錢花得漂亮是本事。」
2017年全聯經濟美學第三期,是和婆媽溝通。請婆媽來走秀,還邀請一位高齡90歲的阿嬤當麻豆。
三、和這塊土地有連結「在地深耕」
謝健南指出,第一階段從外表改變,第二要讓消費者從內心接受想法,接下來全聯希望和這塊土地有連結,讓消費者買得安心。
2015年為讓屏東農民種植有機紅豆,全聯契作友善老鷹紅豆田25甲,2019年業績破3億,2020年契作面積高達200甲。
他說明,如何讓消費者買紅豆?為此,全聯推出一盒8個、78元的紅豆銅鑼燒,成績非常亮眼,一年賣出3千萬片銅鑼燒。
因為老鷹的生長環境及生態變好了,數量從原本的585隻變成800多隻。
四、要賣農產品,就要有新的生活提案
農產品要怎麼賣?謝健南指出,要有新的生活提案,如逢年過節、節日節慶教民眾怎麼做菜。
「吃在地、吃當令;談身土不二,不應該吃你生長以外地方的食物;談一物全食,東西最好全部吃完。」
他以全聯推出火鍋祭說明,吃火鍋要有湯底、生鮮,「不要讓消費者在家吃火鍋很麻煩,要開發很多湯底,2017年和全台知名火鍋店合作湯底,包括:馬辣、這一鍋、聚、石二鍋、太和店、鍋神等。」
2015年,全聯的湯底賣出80萬包,創造1.2億營收,2020年賣出300萬包、5.2億營收,湯底銷售成長超過4倍,食材成長3.2倍,帶動農漁業產品銷售成長。
隨著全聯業績不斷成長,今年已經68歲的謝健南退居二線,7年來一步步實現了幫助農民、漁民提高生計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