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二○年之前,我們要回收二十億磅重的電子產品,並且在新產品中使用超過五千萬磅重的回收塑膠。」這是一三年,電腦品牌龍頭戴爾(Dell)執行長麥可.戴爾(Michael Dell)立下的目標。
「二○二○年,所有鞋類產品委託代工廠將會做到零廢棄,不會再有掩埋及焚化。」這是一六年,全球最大運動品牌耐吉(Nike)執行長馬克.帕可(Mark Parker)發下的豪語。
「我們全球設施使用再生能源比率高達九六%,所有現在iPhone 6s主機板上的焊料,百分之百使用回收錫金屬。我們挑戰自己,未來能中止對採礦的依賴。」一六年,蘋果(Apple)宣布產品回收再製的「Renew」計畫,在隔年的報告上,蘋果環境副總裁麗莎.傑克遜(Lisa Jackson)對封閉供應鏈系統的願景,又提出了更大膽的想像。
這不僅是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上的口號。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一份報告,全球推動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可在五年內創造五億美元的淨收益、十萬個新工作,並避免一億噸的材料浪費。此外,還有機會每年省下一兆美元材料成本。
破壞性經濟模式 不只是回收!跨產業構建「生態系」
五億美元聽來不多,卻是循環經濟作為新商業模式的初步證明。反映了工業革命以來「開採、製造、銷售、使用、廢棄」的「線性經濟」(linear economy)已出現瓶頸。未來半世紀內,舉凡石油、煤礦、金、銀、鋅等常用金屬,都將面臨枯竭的窘境。
但乍看循環經濟,很多人第一個想到回收。台灣的垃圾回收率超過五成,傲視全球,工業廢棄物再利用率更突破八成,但這就代表台灣已經達成循環經濟的目標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