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起鴻海電動車事業進入量產階段,足跡遍布美國、台灣、東南亞等地 ,像是美國電動車工廠投入量產代工的電動皮卡、電動農用車;以及採用鴻海電動車平台Model C的納智捷n7預計今年底在台量產。海外第2座位於泰國的電動車工廠,將在2023年底完工。
當電動車事業準備加速前進,鴻海旗下與裕隆合資的「鴻華先進」傳聞最快在今年第1季創新版掛牌。鴻華專攻電動車技術研發、整車與零組件製造管理及銷售服務,被視為可加快鴻海達成2025年電動車營收上看新台幣1兆元,電動車銷量達50萬至75萬輛,攻下全球電動車市占率5%的目標。
鴻海透過整合電動車上中下游,包含上游半導體晶片、中游電池零組件,到下游整車設計與組裝,從整車設計、組裝到零組件一條龍供應。並自主開發電動巴士、乘用車、皮卡等原型車,讓客戶直接貼車標,就能擁有自己品牌的電動車。
鴻海發起的MIH開放電動車聯盟,標榜建立標準化、規格化的方式開發電動車產品,不僅造車速度快3分之1,開發費用降低約20至30%。 「不管是做電動車還是PC、手機,垂直整合及全球供應鏈管理能力是鴻海的優勢。」
挾品管優勢拉新創,皮卡、農用車先登場
長期關注汽車產業的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經濟所副研究員戴志言分析,過去車廠做平價車的利潤沒有很好,成本必須控制得宜, 「鴻海在EMS(電子代工)的生產成本、品質控制的經驗,剛好是可以發揮的強項。」
戴志言形容, 「鴻海運用螞蟻雄兵的力量,透過共用零件的方式,達到生產規模。」 這也是為什麼鴻海不做自己的電動車品牌,而是選擇打造電動車開放平台,透過累積數家客戶導入共用平台,更容易達成生產規模經濟。MIH執行長鄭顯聰認為,「每年至少生產10萬輛電動車,才具有規模經濟。」
劉揚偉在2022年第3季法說會上透露,「洽談的電動車客戶有2家傳統車廠、3家新創公司。」其中2家新創為美國電動車新創INDI EV、美國加州電動農用車業者Monarch Tractor,還有1家傳統車廠客戶將在2023年落地。
為何傳統車廠會找鴻海代工電動車?關鍵在鴻海的美國電動車生產基地。凱基投顧資深副總向子慧指出,美國《降低通膨法案》要求電動車組裝、電池零組件來自美國製造,才能取得電動車補貼,讓缺乏美國製造的傳統車廠,與鴻海有進一步的合作空間。
目前鴻海俄亥俄州廠年產能上看60萬輛,但2023年第1季規畫量產電動皮卡500至600輛與電動農用車;大規模乘用車量產要等到2024年,生產電動車新創Fisker旗下平價電動車Pear,初期年產能估25萬輛。
在有百年歷史的汽車業,鴻海還是新手,它目前在電動車的客戶主要來自 新創公司和小型車廠 。這些客戶帶來的少量多樣訂單,並不是鴻海最擅長的少樣大量生產模式,卻是它在造車過程必須經歷的考驗,通過後才有機會爭取更高層級車廠合作。
鴻海旗下「商用電動車中心」聚焦商用車平台開發,2022年鴻海科技日亮相的電動皮卡Model V就是處女作,將成為鴻海在泰國電動車工廠的主力車款。
鴻海
成立時間:1974年
董事長:劉揚偉
產品:以電動車開放平台開發電動巴士、乘用車、皮卡等原型車
客戶:電動車新創Lordstown、Fisker、INDI EV以及納智捷
※本文授權自數位時代,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