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放棄科技業高薪接手百年米廠、回鄉創業當青農!高品質與科學管理突圍,日本米荒開啟台灣米外銷新局

日本米荒危機成商機!台灣米攻占東瀛,用品質與科學管理突圍,老店、青農打造外銷新局
撰文: 徐采薇     分類:多元產業創新     圖檔來源:攝影/唐紹航 日期:2025-07-16

日本爆發米荒,卻意外成為台灣米外銷突破契機。從百年米廠老永昌到青農創辦的大倉米鋪,台灣米透過品質、品牌、通路與政策配合,也有機會開拓國際市場。

轉進河岸旁的鄉間小道,眼見一座被農田環繞的鐵皮倉庫內,一袋袋包裝米、噸袋米正堆疊整齊等著出貨。這裡,是位於新竹縣新埔、擁有超過百年歷史的「老永昌碾米廠」。

 

上世紀以來,經老永昌加工輸出的白米,就持續供應台灣北部民眾日常生活所需;北部各地超市、餐廳,以及過半國、高中的營養午餐用米,都出自這家老店。

 

老永昌米廠轉型突圍

建立消費者認同與品牌基礎

 

今年,老永昌更大舉攻占日本市場,預計全年外銷量能達1千6百公噸,背後推手,是年僅35歲的執行長、米廠第五代劉柏良。

 

農業大國日本近期面臨嚴重米荒,主因是過去兩年高溫導致稻米欠收,加上疫情後觀光客湧入,白米需求激增,供需失衡導致米價飆漲。今年6月,日本5公斤包裝米從原本約兩千日圓一度升至逾4千日圓,雖7月回落至3千5百日圓(約新台幣7百元),仍為台灣零售米價的2到3倍。

 

日本的糧食缺口,為優質台灣米帶來契機。光是今年上半年,台灣就對日本出口9159公噸白米,創下歷史新高,是2024年全年的2.5倍;日本躍升為台灣米最大出口國。

 

「過去台灣出口日本的米多作為團膳或業務用途,但這次缺米危機,讓台灣米得以進軍超市通路。」農業部農糧署中區分署副分署長徐惠瑩十分看好這波外銷商機。

 

新竹老永昌正是其中一家抓住機會的米廠。

 

「今年初就有7家日本廠商來詢問。」劉柏良透露,他已與其中兩家有長期合作意向、願意支付高額訂金的廠商合作。

 

身為家中長子的劉柏良,2015年電子工程系畢業後,就應家族期待回家接班。「我的老婆、同學都在台積電上班,只有我不太一樣,所以我想既然要接班,就要做一些不一樣的事!」他鬥志高昂地說。

 

「台灣農業其實不輸任何國家,我們缺的是系統性管理與品牌策略!」劉柏良一接班就瞄準國際市場祭出改革。

 

他的關鍵作法,是申請食品安全管理標準(ISO22000)、食品安全管制系統(HACCP)及產銷履歷等工廠驗證,「為什麼食品廠都要驗證,只有碾米廠不用?」他深知要爭取好客戶,這是基本門檻。

 

然而,要找到願配合產銷履歷、藥檢管理的農民並不容易,劉柏良為此祭出誘因:「我公開自己的通路、商業模式,承諾多賺多少,就分多少給他們。」

 

這招確實奏效,「以前碾米廠和農民有點敵對,米廠會壓低收購價格,但老永昌跟我們比較像合作關係,什麼都可以明講。」與老永昌契作四年的新竹農民劉政雨直言。

 

產銷履歷的效益很快顯現。2019年起,學校營養午餐改由教育部管理,「他們想讓學生吃更好的,開始要求供應商要有產銷履歷。」劉柏良指出,老永昌趕上這波商機,如今已是北北基國、高中營養午餐米飯最大供應商。

 

其實早在2018年,日本農林水產省就曾派遣「祕密客」來台找米,老永昌憑著品質和口碑雀屏中選,賣了七百公噸米到日本。但因日方一直想壓低收購價格,雙方並未繼續合作。

 

為返回日本市場做準備

特選最安全產銷履歷米

 

「雖然當時只有小規模測試,但我們已深刻感受到日本對品質的嚴格與高標準。」劉柏良坦言,七年來他仍不間斷地提升品質,為重返日本市場做足準備。

 

例如,他導入先進設備,在碾米階段先用穀物分析儀淘汰劣質品,並在24小時內把剛收成的稻穀烘乾,讓水分從26%左右降至14%後,再放置於冷藏桶保存,等要碾米時再行取出,確保米不會變質。

 

這些努力,終於因日本民間米商因米荒來台找貨源、且願意開出更高的收購價,而開花結果。

 

「我特別選出最安全的產銷履歷米供應給日本,像是新埔、關西、芎林這幾個鄉鎮水質好,汙染可能性也最小。」他步步為營,為的就是幫助台灣米在日本樹立優良形象,創造長期的外銷生意。

 

同樣乘米荒插旗日本的,還有南投的大倉米鋪。

 

這家由返鄉青農自創、成立不過12年的品牌,不僅已賣進日本連鎖超市AEON等通路,今年7月,更以標榜來自台灣、出自大倉的「味滿天」包裝米,在中高價位的東京銀座三越百貨販售,創下台灣米以自有品牌上架日本通路的先例。

 

促成一切的大倉執行長簡碩宏,雖出身農家,年輕時卻是先在華碩擔任電子工程師,後來又自行創業。

 

會返鄉承繼家業,是因為他在創業第十年遭合夥人詐欺倒帳、積蓄一夕歸零,「那一刻,讓我重新思考自己要做什麼?」這時,他回到老家看著父母耕種大半生的稻田,腦中頓時浮現過去到日本出差時嘗到的米飯味道。

 

台灣米出口日本再創高峰 ——台灣米近10年外銷日本總量

 

用科學打造台灣米品牌

大倉米鋪敲開日本高端通路

 

兒時曾幫忙耕種的他開始思考,若能種出跟日本一樣好吃的白米,一定有商機,於是在2013年下定決心成立大倉米鋪。待過科技業的他,一開始就打定主意以尋求農民契作、規模化生產好米為目標。

 

實現腦中想法的第一步,是了解技術,他跟著爸爸請教鄰居種田訣竅,但很快發現,台灣農民種米都是靠經驗,沒有一套標準流程。

 

在台灣找不到方法,他就往日本取經,親訪「日本米食味鑑定士協會」,從怎麼評鑑米開始,陸續考取米食味鑑定士、水田環境鑑定士、炊飯調理鑑定士三張證照。

 

「你知道一杯米同樣是150公克,但米粒大小、含水率、千粒重、水溫,甚至使用鍋具,都會影響口感嗎?」簡碩宏如同一位米食科學家,愈是鑽研,愈是投入。

 

學成後第二步,是在台灣複製技術。但台灣的土壤、氣候與日本大不相同,起先契作出來的米,讓他大失所望。

 

但他不氣餒,邊試種邊賣,再把賺來的錢拿去添購檢驗土壤的設備,並根據台灣土壤的酸鹼值來決定肥料多寡。

 

接下來他更進一步把控肥料中的各個元素,「以前的肥料是複合肥,但有可能今天米只需要磷,不需要氮啊!」他用添加元素取代傳統肥料,逐漸改善品質,花費六年嘗試,終於在2019年種出自己滿意的米。

 

「疫情間,我們的米已經接近日本的甜度和滑順感。」他得意地說,因此大倉的米不僅進到全聯、家樂福等通路,更被台灣超商龍頭選用,製成特定品項的御飯糰,主打即使冷掉也不會產生異味。

 

如今把米賣到日本,更是他創業之初就夢寐以求的事。

 

其實,早在去年日本米荒還沒擴大時,他就超前部署,請南投、嘉義的農民,根據日本藥檢規範,契作日本人偏好的粳米「台南十一號」。與此同時,他也飛了20趟日本探路、找買家,即使不斷吃閉門羹也不灰心。

 

後來因緣際會透過朋友引薦,與銀座三越百貨搭上線,對方採購親自試吃後不禁驚歎,「原來台灣也可以種出這樣的米!」當下就下單大倉的有機米,獲得顧客好評。

 

有了高檔百貨公司的口碑,再加上米荒加劇,讓許多曾拒絕過簡碩宏的日本超市,回頭找他買米,「現在反倒是我們沒有足夠的貨能供應了。」簡碩宏撓撓頭有些不好意思地說。接下來,他仍將持續提升台灣米品質,嘗試開發更多品種與商品。

 

農糧署也表示,台灣米在價格不比東南亞等地有競爭力,透過高品質與高安全性的形象,才有機會開拓海外市場。

 

南投大倉米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