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也在今年 8 月 5 日召開離岸風電浮動式風場示範規劃說明會,公開示範計畫規劃草案,除了基本的不得規劃在敏感海域、需環評專案小組初審通過,總裝置以 100MW 為原則,單一申請裝置容量不得超過 50MW,審查面向則以技術、財務與推廣驗證能力進行履約能力審查。
預計今年底推出浮動式離岸風電躉夠費率,2022 年第四季公告示範計畫,隔年選定示範計畫業者, 2026 年示範風場完工併網。經濟部能源局也表示,目前也接獲業者反應風場容量低無法達成規模經濟,以及併網時間太趕,未來也將收集更多資料一同討論。
目前國際上也有愈來愈多浮動式離岸風電開發計畫,2021 年累計裝置容量約 121.4MW,截至 2021 年已有 6 國具備實際裝置案例,包括英國、葡萄牙、挪威、中國、日本、法國。如今開發商也有在台灣推出浮動式計畫,但法規、港埠基礎建設、風機工廠是否能跟上?未來有颱風該如何處理?
經濟部能源局表示,如今台灣將引進新技術,政策、浮式風電發電效能與開發成本都會在示範風場進行驗證,畢竟無法直接將歐洲技術搬來台灣,未來將透過示範計畫逐步驗證法規、風機技術如何適應台灣氣候條件以及驗證相關的基礎設施,盼能在今年或明年開始規劃,從現在開始做準備。
(Source:科技新報)
但為了避免「為示範而示範」,發展浮動式離岸風電,首先會面對到港口基礎設施挑戰,若以歐洲最大浮動式風場規格,一座浮台就是 70x70x70 公尺,就得慎重考慮港口條件,台灣港務公司表示,浮台形式不一樣,碼頭結構、後線大小、航道需求等等都不一樣,收集資料後也以一座 15MW 浮動式風場為基礎,初步建議港口水深須達 12 公尺以上,碼頭建議 400 公尺以上、碼頭載重每平方公尺 10~25 噸、後線土地建議 10~25 公頃。
一座浮台約 2,500 噸以上,相當考驗碼頭基礎設施,台灣港務公司表示,目前台中港與台北港雖然有適合的南填方區以及南二期,但填海造陸後仍需要時間建置防波堤,耗時相當長;經濟部能源局也指出,剛開始可以先在國外建置再運來台灣,若是需要等那麼多的時間,台灣浮動式風機發展恐會落後他國許多。
萊茵再生能源(RWE)建議,現在示範風場需採用 3×4 陣列,才能模擬真正發電效益組合,並有效推估海域利用率,且與供應鏈討論後,也建議將來可選出兩個以上示範案且單一案場容量規模提高到 180MW 以上;至於在浮動式港口需求,目前無法在台灣建置浮動式風機,但能運來台在台組裝,而組裝港口水深一定要 12 公尺,運維碼頭則相當考驗吃水線跟寬度需求,現階段台北港跟台中港雖最有可能,但考量現有港口條件,盼希望可以延後併網時程。
台灣維特斯也點出供應鏈、躉夠費率與跨部會溝通平台的重要性,供應鏈面最擔心經濟規模以及產能,全世界對風機需求愈來愈大,每個市場都在搶產能,若沒有經濟規模,供應鏈就會優先選擇案子較多、容量較大的地方,但也就如同港務公司所說,基礎設施受限,或是除了推出示範案場規範,也同時提出未來的浮動是離岸風場規劃,讓開發商知道未來還會有更多開發可能。
伯威海事工程也期許,政府能夠協助業者進行地質調查,同時也理解政府希望浮動式離岸風電產業可以深根台灣,但產業發展與建置無法一蹴可幾,考量港口跟業界能量,盤點最有效的方法實施技術,針對本土化要多方考慮。
沃旭能源則點出若 2026 年示範案場完工併網,以現有的技術只能用小型案場,建議把併網時程延後到 2028 年,並透過與學術機構合作,一同設計台灣的版本的「浮動式離岸風機」。
※本文授權自科技新報,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