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請問部長,總的來說,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對台灣的重要性是?
不論是2030年,還是2050年的目標,再生能源一定要增加,要不斷增加,所有的國家都一樣。再生能源就現階段來說,以太陽光電及離岸風電發展最為成熟。台灣離岸風電走過一、二階段,如今進入第三階段,確實奠定了很多基礎。前期從怎麼做,到國內供應鏈的形成,經歷了非常多、非常多的辛苦。而第三階段的主要意義,就是在既有的基礎上,不斷地增加再生能源。
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對綠電的法規也做了改變,比如說:用電大戶在未來,必須使用一成綠電,主要是台灣在國際供應鏈中,有很吃重的角色,還有RE 100的需求。我們有盤點過國際廠商的需求,若是想要符合規定,2026年後綠電需求會大幅成長,現在需求就已經提前出現了,到26年還會大幅增加。綠電的需求,不只是大企業需要,中小企業也會遇上綠電購買的問題。
第三階段區塊開發,利用「競價」就是一大誘因,不再用由躉購費率收購。而開發商對第三階段的期待,第一是大面積,第二就是競價模式,開發商也有意願,訂定長期目標,從2026~2035共十年15GW的裝置容量,長期經營台灣離岸風電,進而帶動整個產業鏈,在渡過基礎建設的艱困期之後,港口也好、碼頭也好、纜線也好,建置起來之後,後續的發展就更有誘因,產業也可以持續升級。
問:不少風電業者,認為台灣風電基礎建設的建置及改善有加強空間,未來有什麼計畫?
答:基礎建設都有持續在改善,開發商之前提過包括港口用地及租金,甚至經過的道路及橋樑的承載重量等,現在已經都慢慢建設起來,卻也發現港口管理的問題也開始浮現。我們還在摸索,改善,會經過跨部會的討論去精進基礎建設。
港口的部分,我們正積極與交通部聯繫,也作出以下的改善:
1. 過去一艘工作船只能給一個開發商使用,與交通部協調後,鬆綁法規,讓工作船安排及運用能更有效率。
2. 國外進來的設備若僅在離岸施工,可省去進港報關的流程。
既有的規範很嚴格,但我們有需求的時候,就應該去衝撞既有的規範,去做調整。
問:2025年台灣再生能源的目標,希望達成總體裝置容量的20%,這目標似乎落後,我們要如何達成?又該如何補足因疫情落後的進度?
答:就離岸風電來說,我們2025年的目標是5.6GW。事實上,當時訂下的合約,廠商可以選擇期程,一是在2025年完成水下基礎,或是在2026年底全部完工。所以會延到26年10月達標,有很大的部分,是因為當時的合約規範,容許開發商到26年完工。
這兩、三年,確實因為疫情,開發進度有耽誤,不是只有台灣,全球的離岸風電都大落後,包括設備的運送、人員的流動。在2020年的時候,很多國家甚至都是封鎖的狀態。而台灣因為控管非常嚴格,船員從境外入境檢疫時間比較長,對船隻要求也是一定要是「低風險」的船。坦白說,對離岸風電的相關人員的流動,經濟部跟指揮中心做了非常多的溝通,指引從第一版、第二版到現在已經到第三版,很感謝指揮中心不斷跟我們溝通,做盡量的鬆綁,這些都是政府可以協助的地方。
包括前面提到報關及工作船的共用,都是為了加速,讓流程更順暢。今年度,有四個風場希望能加速進行。
目前到七月,已經安裝68支風機,包括沃旭、海能、允能及CIP陸續都在安裝。所以現在也是擁塞期,人力、設備、船隻等,非常考驗調度及安排,也需要政府協調。有時候需要修改現有法規,有時候是需要行政契約介入。而所有的協調,我們是從副院長、經濟部、能源局及工業局,一層一層都聯合起來,每個禮拜都開好幾天離岸風電的會議。
問:國產化是台灣風電的發展重點,目前對於國產化的進度還滿意嗎?台灣國產要如何趕上國際的腳步,打入國際供應鏈?
答:不可諱言的,像離岸風電這樣新的產業,最難的是焊接及設計,這兩大部分的學習曲線,確實沒有一開始想像的那麼快。
不過,從正面來看,台北港、台中港、高雄興達港已經形成三大聚落,尤其台中港。像是風機系統商維斯特Vesta,跟西門子歌美颯SGRE機艙的組裝,及天力的葉片,已經在四月份完成9.5MW的風機,這些都是一步一步建立起來的,對於成果我們也感到十分高興。此外,永冠也在積極建廠之中,這些都是過往沒有的。
台北港的話,世紀風電,不斷地在擴建做相關投資;而高雄興達港,不只是興達海基,串起的國內供應鏈都在不斷深化、擴大。況且,離岸風電不斷成長,後續維運的供應鏈也需要發展起來的。而目前離岸風電在亞洲的發展越來越興盛,日本、韓國甚至是東南亞國家都在推動,台灣的離岸風電產業如果趕快做起來,不只可以服務國內,還可以服務國際。
這樣的發展趨勢,也是符合我們期望的方向,發展的速度能否加快及是否可以納入國際產業鏈,就是我們努力的目標。除了打台灣盃,也還希望可以打國際盃。關於國產化品質的部分,我們不只有產業關聯審查,開發商自己也會去要求符合供應鏈國產化的標準,畢竟一隻風機安裝上去就是二十年,要求是一定很嚴格的,這對我們供應鏈的生態系也是有好的影響。
國產供應鏈中,水下基礎的生態系已經越來越完整了,還有葉片的部分也是一大亮點;另外,台灣其實本來就要陸上纜線的技術,現在就是看能否結合海上纜線技術,或許纜線可以在鄰近亞洲國家的出口有所發展。最近,我們更希望三大聚落之間可以互相支援,發揮各自供應鏈的強項,互相支援不足的部分。
問:為了因應淨零碳排的潮流,台灣產業大戶都在搶綠電,對資源較少的中小企業來說相對吃力。如何確保中小企業也能買到綠電?
答:我在立法院也常常被問到這個問題。越大的企業可以用越好的價格買到最多的綠電,那其他小企業怎麼辦?但事實上,不要說是小企業,許多中型企業都有這樣的困擾。
但綠電其實還會關係到融資的問題,對於開發商來說,綠電買家的信用越好,越容易取得融資。經濟部在了解這樣的情況後,標準局就成立了綠電交易平台,交易平台的交易量已經有出現,可以媒合一些小企業買到小型太陽光電案場,但相較整個綠電的量體,可能還是比較少。
因此,如何增加中小企業的綠色交易量,就是我們的課題。
所以我們正在推動一個大方案,釋出國有土地進行招標,做太陽能案場。但這個方案特別的是,我們會要求每一個案場,留三成的裝置容量,一定要進入綠色交易平台。目前釋出的是台糖的土地,共五百公頃,規劃成十六個案場。另外,進入平台的三成綠電,必須以一度4.3元底價,供中小企業做標售。關於購買些綠電的資格及購買電量的標準等相關規定,接下來也會陸續公告,希望能解決中小企業買綠電的問題。
然而,再生能源及綠電的發展,並不是只有企業在乎,與民眾的生活也是息息相關的。2021年台灣出口排名是全球16名,這麼大的貿易量,我們已是國際很重要的一份子。看到最近全球氣候的變化,相信大家都可以理解,改善氣候變遷問題已是刻不容緩。同樣都是地球的一份子,我們應該要進一份力量。對台灣來說,發展再生能源最成熟的就是離岸風電跟太陽光電,台灣應該盡最大的努力。當然,過程當中,大家會有很多的意見,政府真的是花很大了心力,克服重重關卡,發展離岸風電,因為沒有綠電,台灣就無法在國際上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