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間,儲能系統火災事故次數來到高峰,期間內韓國就累計27起,最令人震驚。2019年4月,美國亞利桑那州儲能火災,造成四名消防員受傷;2021年中國北京大紅門儲能電站起火爆炸,一名值班電工遇難、二名消防員死亡、一名消防員受傷。
儲能系統本身就是電化學反應,不易撲滅。如何加強安全規範,減少下一次的意外,對儲能市場正夯、安規卻尚未完備的台灣,是迫在眉睫的任務。
與火神多次交手 美韓經驗:儲能安全需持續健全規範
儲能失火經驗慘痛的韓國,於2018年公告鋰離子電池儲能系統防火安全指引(KFS 412),之後連續於2019年、2020年公布調查報告。透過一連串管制,2020年與2021年事故果然大幅下降。不過,今年韓國儲能火災再度增加,5月能源部公布新一輪的儲能系統安全措施,從限制電池荷電、定期檢查等地方加強防護。
美國的儲能規範起源較早,2014年民間檢測實驗室UL公布全球第一個儲能系統安全標準(UL 9540)。《國際消防規範》(IFC)2018版本也納入儲能消防規定。2019年NFPA(美國消防協會)再提出定置型儲能系統安裝標準(NFPA 855)。截至今年,這些標準與法規仍持續更新,各州則依當地法規採用。
2021年澳洲特斯拉儲能大火延燒四天,顯示尋求儲能安全仍不能鬆懈。不過,2021年美國加州的莫斯蘭丁(Moss Landing)儲能電場的事故,說明努力並未白費。當時已有電池過熱、機櫃燒焦、電線熔化等狀況,但系統配備的消防與安全裝置順利啟動,災情獲得控制,未釀成火災。
儲能救災型態大不同 處置錯誤易致消防員受傷
在台灣,2020年7月台北內湖民權大橋下發生尚未安裝的儲能貨櫃起火事件,今(2022)年3月台中龍井儲能案場失火,幸而兩起都順利撲滅。
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協會理事長黃鈺翔說明,儲能系統燃燒時,電池內部仍會有電化學反應,消防員只能等反應完畢、溫度下降、再進行後續處理。因此,救災原則就是保持一定安全距離、射水降溫。此外,一般火災現場會切斷電源以避免觸電,但光電與儲能系統類本身就會發電或儲存電力,現場有觸電風險,必須保持距離。
黃鈺翔表示,儲能貨櫃內燃燒時,櫃內氧氣消耗殆盡,這時如貿然開門,反而讓大量新鮮空氣進入,產生閃燃或爆然,火勢突然衝出,容易導致消防員受傷。危險並不僅限於已運作的儲能案場,以台北內湖儲能起火為例,消防員趕到現場時,如果還不知道貨櫃內是儲能電池,就非常危險。
他說,使用儲能是未來的趨勢,其消防滅火的需求無法避免。儲能的救災型態與一般大火不同,目前大樓的消防會有定期的消防檢查,但儲能設備是否配有消防?消防員能不能在進入現場前就掌握他的配置?這些訊息都不夠完備。在消防員訓練上,現在消防員只能透過教材學習,是否足以應對,都須進一步納入考量。
※本文授權自環境資訊中心,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