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綠電憑證破百萬張,中小企業嘆仍買不到!民團:亟待市場多元化

綠電憑證破百萬張,中小企業嘆仍買不到!民團:亟待市場多元化
撰文: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蘇竣報導     分類:其他綠能     圖檔來源:達志 日期:2022-03-10

經濟部2017年起核發的再生能源憑證,今年突破百萬張大關,交易量也破91萬張,再生能源交易市場看似逐漸活絡,但不少中小企業仍抱怨,還是買不到綠電。台灣綠電應用協會對此解讀,國內綠電交易市場仍不夠成熟,除了政府以躉購機制收購大部分的綠電,市場上還缺乏媒合者、稽核者等多元角色的空間,也因此「一證難求」,企業依然買不到綠電。

再生能源憑證破百萬張  99%被台積電買走

 

國際追求2050淨零碳排放、我國積極發展再生能源,企業為落實ESG或供應鏈責任,也開始大幅採購綠電。經濟部推出的「再生能源憑證」(T-REC),就成為綠電交易的身分證。綠電業者每發1000度電,即可申請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核發的一張憑證,再由企業購買憑證,實現綠電轉供交易市場。

 

經濟部2月18日發布新聞稿表示,自2017年5月發出第一張憑證以來,累計至今年2月,憑證中心核發的憑證突破106萬張。

 

 

經濟部說明,目前憑證案場數共226個,換算發電量約10.6億度綠電,成為我國綠能與憑證發展重要的里程碑。憑證交易張數則超過91萬張,約9.1億度綠電,綜觀憑證中心統計資料,有將近99%成交憑證都是被台積電買走,成為交易量最多的企業。

 

綠電業者除了申請憑證,另一個選擇是透過「躉購」賣給台電。根據台電統計,光是2020全年國內再生能源發電量就有153億1267萬度,對比憑證中心核發的10.6億度,可見選擇申請憑證的數量是相對少數。隨著產業發展,預估我國用電需求近年將大幅成長,民間也掀起討論,再生能源供應是否能進一步滿足中小企業的需求?

 

還有九成以上綠電走政府躉購 民間:綠電市場不夠成熟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上週五(2月25日)邀集能源局、工業局等單位及民間團體,舉辦「台灣再生能源總體檢」公聽會,聚焦國內再生能源發展現況與未來規劃。

 

台灣綠能應用協會秘書長許博涵指出,綠電市場機制缺乏健全規劃,才是問題的根源。他解釋,粗估國內有高達90~95%的綠電都被台電用躉購機制「掃貨」,只有5~10%選擇投入交易市場,賣給企業,因為相較於政府補助,賣給企業對綠電開發商較沒有保障。就算綠電開發商不賣給台電,也會選擇賣給較穩靠的大企業,中小企業很難找到綠電。

 

應如何完善綠電市場機制,許博涵認為,在綠電交易市場中,除了買賣雙方,應有更多元的市場角色及參與機會,如綠電開發商(賣方)與綠電應用者(買方)之間,應有「供給需求整合方」(售電商)的角色,使交易更為彈性。但當前政策導致售電商的供電來源不穩定,幾乎難以生存。

 

台灣綠電應用協會秘書長許博涵強調,綠電市場需要更多元的角色及參與機會。圖片來源: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提供

 

此外,民間有不少自行推動的公益綠電案場,也可以透過建立「價值核算機構」計算其產生的公益附加價值;同時,也應加入品質稽核者角色,如源自北美地區的「Green-e」再生能源標準,用一致標準審查案場的開發過程,確保銷售出去的是高品質的綠電。

 

種種做法都能加速綠電的開發與市場發展,許博涵強調,在眾多角色參與之下,綠電市場才會健全。在此之前,企業買不到綠電的問題會一直存在。

 

能源局:躉購只是初期鼓勵 盼各界投入綠電市場

 

能源局長游振偉則認為,企業買不到綠電,不是發電量不夠,而是因政府躉購費率比市場上企業開出的價格高很多,受到價格誘因影響,發電業者不願意賣給企業。但這只是政府鼓勵綠電發展,初期用躉購提供價格保障,若從長期來看,隨著技術進步,綠電開發價格只會越來越低。

 

能源局長游振偉表示,躉購只是初期的政府鼓勵措施。攝影:李蘇竣

 

當政府躉購不再扮演財務絕對因素時,發電業者就會接洽企業,慢慢把市場擴充出來,如離岸風電第三階段採用全競價模式。游振偉強調,綠電市場之中有很多「量跟價」的關係,希望各界一起投入討論、健全市場。

 

※本文授權自環境資訊中心,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