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與屏東分別為農工大縣及農業大縣,在不影響農業及糧食安全的前提下,發展出深具在地特色的太陽光電,如漁電共生賦予傳統魚塭科技新風貌、地層下陷區轉型活化、盜採砂石坑回填等,都是點石成金的案例。不僅將光電建置融入在地特色,並且對企業的綠電需求提供解方。
綠能翻轉嘉義 產業領頭邁向農工大縣
為了響應中央的綠能政策,嘉義正持續努力不懈的邁向綠色轉型道路上,由各大工業區和科學園區領頭,吸引數百廠商進駐投資。嘉義縣除了既有的民雄、頭橋、朴子、義竹、嘉太五大工業區,以及由行政院挹注資源所推動的中埔公館、南靖水上、民雄航太及嘉義科學園區正逐步推動中,其產業類別豐富多元,能帶動產業鏈結構、強化在地產業;因進駐的廠商都有綠電需求,充足的綠電將有助產業減碳轉型。
嘉義縣以綠色能源推動產業發展,不僅建立良好投資環境,可望吸引人口回流,創造青年多元就業機會,發展「農工大縣」勢在必行。縣長翁章梁表示,「只要臺灣在國際分工位置不變,未來五十年到一百年,嘉義勢必會在整個臺灣產業發展扮演一定的角色。」
全國首例漁電共生 提升漁村經濟價值
嘉義縣太陽光電的總併聯量已達723MW。依台電統計資料,嘉義縣2019年最高用電負載裝置量為602.3MW,已併聯太陽光電容量為673.2MW,太陽光電發電量已100%滿足用電,地方政府的能源轉型達到新的里程碑。目標在2025年建置1.2GW的太陽光電,占比最高的將是漁電共生,腹地高達2796公頃。
嘉義縣的太陽光電建置,以「漁電共生」、「布袋鹽田」及「滯洪池光電」為主軸,已成為全國創新指標。縣府表示,嘉義縣擁有華麗轉身成為光電示範案場的布袋鹽田,是臺灣目前最大生態與光電結合的地面型案場,留有30%面積做為生態保育區,完工後仍能看見黑面琵鷺等保育類鳥類棲息。首創全臺首座綠電業者與NGO合作的生態教育展示設施,館內常設展包括鹽田歷史人文、鳥類生態與光電知識介紹等豐富內容,民眾僅需提早預約即可免費入場。
臺灣首例的漁電共生,即位在義竹與布袋交界,該案在今年初成功併網,第一期裝置容量8.6MW,未來將達43MW。這個與台泥合作的案場,讓嘉義人相當自豪,漁塭不僅發展太陽能,還導入智慧養殖技術,運用AI技術分析水溫、水質、魚的生長,並設置戰情室全盤掌握,讓傳統漁業搖身一變成為科技業。
「嘉義就業機會有限,年輕人都往北部跑;但漁電共生給了青年返鄉的誘因。」嘉義縣政府經濟發展處科長郭律呈說,魚塭設置光電後,漁民仍可經營本業,台泥也替漁民申請生產履歷,提升產品價值,讓在地感受到廠商共同努力的誠意。「漁電共生」透過「漁業為主、綠電為輔」,帶動地方創生,多元提升漁村的經濟產值。
透過一地多用的政策,由台糖及水利署共同開發的滯洪池光電。水面型太陽能板在不影響滯洪功能下同時發電,達到一地二用的功效。去年全台嚴重缺水,滯洪池既發揮了供水功能,也供應綠電。目前全縣共有大型滯洪池光電六座,發電量93.94MW。
除了水面型光電,嘉義縣也同步發展屋頂型,2021年參與經濟部能源局的綠色屋頂計畫,透過公開評選擇定營運商,以公版合約明確規範權利義務,讓一般民眾申請太陽能更便利,權益也受保障。
嘉義縣布袋貴舍滯洪池案場。
屏東縣府作推手 南臺灣的能源轉型標竿
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強烈日照幾乎全年無休的屏東,造就極佳的太陽光電發展條件,不過屏東經常面臨選址的困擾,因而推出獨到的光電政策,如全台首創的綠能貸款,已核貸逾26.7億元,鼓勵廠商在地投資、推動產學合作、促進在地就業。例如2018年光電大廠在屏東投資設置全台最大的太陽能模組廠,為地方創造逾1,000個就業機會,帶動地方產業轉型。以及大武丁滯洪池浮動型太陽光電,浮筒設備廠商為屏東縣在地的浮筒設備業者,因此產量增加,在屏東進行擴廠,間接創造100個在地工作機會。
在「太陽光電專區」方面,屏東建立全台首個「再生能源數位資料庫」並結合GIS地理資訊系統,盤點出不宜農耕而須涵養地下水的土地約3,800公頃,推動「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光電計畫」,截至2022年初,併網量已近150MW。計畫輔導業者與屏東高工等技職學校產學合作,吸引電機、土木系等相關科系學子在地就業,成為全台首個落實太陽光電建造、營運與維修人才在地培育的產學合作計畫。
屏東縣政府作為媒合平台,一方面透過減免行政規費、加速行政程序,吸引業者投資,另一方面以行政契約保障地主權益,讓地主自願出租土地,參與建置太陽光電的模式,以太陽光電活化既有土地利用。
光電不只創造就業 在地活化、貼近需求
屏東縣雖然擁有充足日照,但受困於土地條件,選址是一大難題。屏東縣內主要以務農為主,建物及工廠數量較少難以發展屋頂型,既有的配電級饋線也不多。 為此,屏東因地制宜,以「太陽光電專案專區」、「土地複合式利用」兩大宗旨,整體規劃不適宜耕種的土地,劃設太陽光電專區;針對既有閒置設施或空間,則是在不影響原有設施功能下,加值複合利用布建太陽光電。
另一項「高樹鄉太陽光電示範計畫」則是由縣政府、國產署與光電業者合力推動,將盜採砂石遺留下的坑洞回填,面積達37公頃,不僅消弭不法行為,也讓閒置土地得以活化,成為全台第一座盜採砂石回填坑轉型的綠能示範區,截至去年11月已併網41.9MW,未來還有200MW的潛力。
屏東縣高樹鄉太陽光電示範計畫。
而光電建置不僅是為因應淨零減碳,也能在急難時發揮功能,送電到偏鄉。透過建立部落防災型微電網機制,屏東縣盤點出11處原民部落,建置「緊急災害備用智慧微電網系統」,內含至少5kw的太陽能發電設備、20kWh儲能設備、備援生質柴油發電機及能源管理系統,平時與台電配電網相連,可依據日照提供最佳供電方案。若有災變發生,黃金救援72小時內仍能對外通訊與緊急醫療,是極具價值的光電應用範例。
今(2022)年2月底,屏東縣再生能源併網量為924MW,其中太陽光電占比高達99%,可供應27.9萬戶住宅用電。縣府指出,未來將持續推動「嚴重地層下陷區」與「高樹鄉示範計畫」的光電建置,目標是在今年底達到全縣1GW併網量。因地制宜,屏東縣正走出一條屬於自已的綠能轉型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