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市場需求回溫,讓一度是全球最大太陽能電池製造商的茂迪,終於擺脫連續十四季虧損,在今年第二季由虧轉盈。談起公司的起死回生,茂迪總經理葉正賢提到二○一八年的關鍵決定,是讓公司得以熬過低潮的主因。
「二○一八年,是茂迪很艱苦的一年。」葉正賢回憶,當時市場逆風四起,兩大產業變化打亂了茂迪原本的營運腳步,一是中國五三一新政大砍太陽能市場補貼規模,導致中國太陽能電廠建廠需求急速冷凍。另一方面,歐洲取消了MIP(最低價限制)規定,讓中國太陽能產品有殺價搶單的空間,進一步侵蝕了台廠太陽能電池全球市場。
市場被侵蝕的主因,在於台灣太陽能產業在價格上的先天弱勢。 「台廠生產成本較高,不像中國有很多政府補貼。」葉正賢解釋,市場需求縮小、競爭者價格優勢放大,一八年,台廠在全球太陽能市場節節敗退。
市場危機不斷,大股東也對茂迪失去信心。一八年,前董事長張秉衡辭任,也是這一年,公司大股東台積電更以超過十億元的處分損失,出脫了茂迪股份。
面對黯淡前景、投資者信心不再,葉正賢表示,當時,茂迪董事會並沒有因此喪志,茂迪創辦人之一的曾永輝重新回鍋執掌董事長一職,帶領茂迪走過營運低迷時刻,「那個時候,我們在想怎麼度過難關,最後決定採取精實縮減策略。」葉正賢解釋,為了在高風險市場上生存,茂迪首要任務就是把固定成本降下來。
斷然出售核心電池事業 咬牙研發效率更好模組
第一個開刀的對象,就是當時茂迪最核心的太陽能電池事業。葉正賢指出,當時茂迪位於中國昆山的工廠,因為當地環保政策修法,無法透過擴增或產線升級降低生產成本,於是於一九年出售該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