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媒體《Tomshardware》指出,格羅方德將該行動命名為「奧創計畫(Project Ultron)」,希望透過合併聯電擴大規模,建立更好的定價能力與營運效率,並成為僅次於台積電的第二大晶圓代工廠。對於合併計畫,聯電表示不回應市場傳聞,並強調目前沒有任何合併案進行。
該計畫的主要目的,是要改善格羅方德的獲利能力,2023年,格羅方德仍有10億美元的淨利潤、相當逾331億元新台幣。但到2024年,格羅方德全年度盈轉虧,淨虧損達到2.62億美元、相當於869億元新台幣。對擁有格羅方德85%持股的穆巴達拉而言,當前的要務就是改善格羅方德持續向下的營運狀況,而作為台灣第二大、全球第五大晶圓代工廠的聯電,便成為穆巴達拉鎖定的目標。
合併的效益,首先就是能取得更大的市占率。根據市調機構TrendForce的報告顯示,2024年第四季晶圓代工產業,聯電的市佔率達到5.1%,格羅方德則有4.8%。若是兩者合併、取得近10%的市佔率,其市占率甚至能超越三星、中芯兩家晶圓代工大廠。
不具名的半導體業董事認為,兩家晶圓代工合併的效益,除了合併後能用更大的市場份額招攬生意,以及有多地區製造據點的彈性,能滿足地緣政治下、客戶對不同地區生產的需求外,聯電的生產管理能力,恐怕也是格羅方德意圖合併的因素之一。
「聯電跟格羅方德在新加坡都有廠區,雙方高層互動非常好。」該董事透露,兩家公司彼此熟識,也都同樣面臨來自中國晶圓廠中芯的競爭,2024年中芯甚至在成熟製程,以下殺到三折的價格搶市。然而面對殺價競爭,聯電以優異的生產管理能力,維持30%以上的毛利率並維持獲利,但格羅方德毛利率僅有24.5%、並在去年轉為虧損。
格羅方德生產管理的根本問題,該董事指出仍是工作文化,他舉例「格羅方德在歐美的廠區,員工做到九點、下班就是下班了。」這對於需要24小時輪班、不間斷製造的晶圓廠來說,相當不利。透過合併聯電,增加亞洲地區的製造據點,被視為改善格羅方德生產效率的可能解方。
此外,微驅科技總經理吳金榮指出,雖然聯電的重心仍在成熟製程上,但憑藉往特殊製程的研發,面對中芯的殺價競爭仍有一定的競爭力。對格羅方德來說,若能合併聯電,便有機會帶來市場規模的擴大優勢,以及生產技術競爭力的提升。
只不過,對於聯電而言,格羅方德的合併計畫恐怕至今仍缺乏吸引力。以賽亞調研分析師劉佳欣解釋,目前聯電目前在新加坡的擴產、以及和英特爾合作的產線,都說明公司在地緣政治風險下已有準備,未必需要格羅方德更多地區的生產據點。她進一步說明,若是聯電與格羅方德合併,由於兩家晶圓廠的客戶應用高度重疊,合併後「產能供應往上,但客戶需求未必會同樣向上。」她認為由於缺乏顯著效益,聯電尚無意願討論合併,未來仍須觀察格羅方德能否提出更具吸引力的合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