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不做永續借不到錢?中小企業轉型四大心法,如何用ESG打造財務與營運韌性?

不做永續借不到錢?中小企業轉型四大心法,如何用ESG打造財務與營運韌性?
撰文: 白佩華     分類:G公司治理     圖檔來源:Shutterstock 日期:2025-02-06

儘管美國在川普總統一就任就退出了巴黎氣候協定,金融機構如貝萊德等七家退出淨零資產管理聯盟(NZAMI),但永續金融觀念早已影響金融服務業。根據規定,撤回程序預計在通知聯合國後一年內生效,也就是2026年初美國將成為少數未參與此國際氣候框架的國家之一。

美國聯邦層級的氣候行動和補助正在放緩,但各州的氣候法規仍然延續,此類行動可能會對已將商業策略和ESG原則列為公司治理方向的企業帶來不確定性,以致採取觀望態度。

 

然而,極端氣候並不會因消極的淨零政策而減緩;根據Bloomberg NEF的2025年投資報告,全球能源轉型的投資在2024年達到2.08兆美元,比前一年增長了11%;籌集的債劵和股權總額達1.06兆美元,項目包含清潔能源、供應鏈、建築和電網等。

 

面對2025-2026年將執行的ESG法遵,包括國內的IFRS S1/S2揭露準則、範疇三與供應鏈的碳治理、擴大第三波強制碳盤查及歐盟的CSRD揭露規則,企業仍需繼續在永續低碳及AI轉型上努力。

 

真正的轉型是永續金融變成Business As Usual

 

為中小企業提供永續發展轉型融資,是金融機構實現氣候目標的優先事項。根據經合組織(OECD),中小企業總計約佔商業溫室氣體(GHG)排放量的 40%,但大多數國家才剛開始邁向淨零排放;

 

以台灣的先行者多半是金融機構和大型科技產業,很少有中小企業制定轉型計劃或承諾實現淨零排放,融資管道就成了中小企業淨零行動的重要限制因素。

 

目前國內外中小企業貸款隨著三大方向:科技進步、市場需求的演變,以及ESG合規的要求而改變,中小企業在導入低碳和人工智慧轉型的過程中,當然要面對融資的進步和金融科技的趨勢。

 

面對金融業者也導入永續和AI的運用,提醒中小企業需要更加留意以下各項重點:

 

1. 自動化和數據分析的力量

 

金融機構導入智慧自動化工具,是對中小企業貸款的重大轉變。自動決策引擎依靠豐富的數據,有助於簡化貸款流程、增強運營韌性並降低成本。採用機器學習不僅改變了信用決策的速度和準確性,還確保決策標準保持透明和可解釋,進而避免潛在的選擇偏見。

 

數據分析是現代風險管理框架的支柱。全面數據化,貸款機構更能夠識別模式和異常,進而主動管理和降低風險因素。智慧自動化和先進數據分析的協同作用,預示著貸款精確度將提高,使中小企業能夠迅速地獲得金融資源。

 

2. 以客戶為中心的策略和簡化的信用政策

 

隨著貸款機構精進利用技術,越來越強調以客戶為中心的策略。這一方法包括設計符合中小企業獨特需求的客製化產品和服務。透過簡化信用政策,不僅可以增強放貸款與客戶的關係,還能簡化審批流程,減少摩擦。

 

將這些AI工具嵌入日常流程中,金融服務機構可以改進數據驅動的決策、提高預測分析及增強客戶參與指標。這些措施為中小企業放貸的風險管理框架提供了基礎。

 

3. 有效的控制、治理和合規 嵌入透明度和治理

 

在整個信用周期中整合有效的控制和治理,對於健全的風險管理至關重要。運用強調透明度和可解釋性的機器學習技術,可確保貸款機構遵守監管標準,同時減少風險。這些措施對於防止意外後果(包括信用分配中的偏見)至關重要。

 

隨著對洗錢活動日益關注,落實健全的反洗錢(AML)措施是不可或缺的。增強的身分驗證工具和複雜的交易監控系統,是保護金融系統免受濫用的合規基礎結構的關鍵組成部分(HES FinTech)。

 

4. 數位轉型和風險管理框架

 

根據麥肯錫(McKinsey)的報告指出,銀行和金融機構正採用數位平台和數據分析來優化其風險決策框架。此一演變不僅提高了保險核保流程的效率,監控投資組合的合規性。

 

金融科技的發展不僅考量營運流程和風險,透過豐富的資訊,改變中小企業尋求資金的門檻,也改變了市場格局。線上替代式的平台可以促進一個更具包容性的金融生態系統,許多保險公司運用在理賠時,最為明顯的特徵是:更快的審批時間和交易透明度的增強。

 

永續金融是將ESG納入風險管理

 

金融業應引導資金流向重視ESG議題的企業,鼓勵綠色低碳經濟,並建立消費者的永續生活理念。同時,金融業應擴大對綠能產業的投資,創新發展永續金融商品及服務。

 

因此,將這些考量納入風險管理變得十分重要。ESG因素不僅在評估投資的長期可行性和道德標準中發揮關鍵作用,還影響著商譽風險和消費者認知。

 

對金融機構而言,中小企業是客戶,也是利害關係人,當然也是碳管理中的範疇三對象,因此透過放貸款實踐與ESG合規標準一致,金融機構也可以為社會創造永續的價值。這涉及範疇三須納入金融機構ESG標準的風險評估框架,進而確保放貸決策支持ESG的商業實踐和創新轉型。

 

ESG合規與價值創造

 

事實上,推動ESG合規為貸款金融機構提供了在市場脫穎而出的機會,優先考慮可持續實踐的公司越來越受到消費者、合作夥伴和投資者的青睞。

 

這就是目前全球提倡的雙重重大性議題(Double Materiality)框架,要求組織評估ESG因素對其財務表現的影響(財務重要性),以及其運營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影響重要性)。(延伸閱讀:【圖表】解析企業永續「雙重重大性」是什麼?台積電、永豐金怎麼做一次看)

 

將ESG納入放貸流程,金融機構可以開拓綠色金融市場,吸引注重永續的客戶,強化道德領導力;對企業獲得快速合理的融資是加速轉型的重要因素。

 

氣候風險與保險須積極納入永續金融


Aon(怡安風險集團)最新的巨災報告指出,2024年全球巨災經濟損失3,680億美元,其中有六成未投保;而無論是野火、水患或大型天然災害,損失範圍與嚴重程度皆逐年增加。

 

一般而言,中小企業較不重視氣候風險的管理與韌性,金融機構和大型企業則透過體制內的風險管理機制,將氣候風險納入審慎監理政策,並進行氣候變遷的壓力測試。透過保險可以重新審視企業對於氣候治理的舉措、風險管理和保護現金流,這包含硬體建設的場址評估、壓力和情境測試、持續營運計畫、員工的安全及健康等等。

 

台灣在永續金融的保險商品正在增加中,除了太陽能業者的電子設備保險與離岸風電業者的工程保險、充電樁保險、環境污染險、營運中斷險、災害保險、農業保險,以及國外逐漸推廣的環汙險、碳匯保險、節能保險、儲能相關的保險等,未來幾年將成為永續金融的重要環節,也是企業保護財產及強化營運韌性的重要關鍵。

 

專欄作者|白佩華

現任國際知名風險管理集團資深顧問,專司企業整體風險評估及整合解決方案、新興風險及政治前瞻顧問。留美傳播學院雙碩士,並擁有英國劍橋大學Judge 商學院循環經濟及永續策略證書、哈佛商學院策略分析(包含破壞性策略、策略執行及永續策略)、領導與管理(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以及Business in Society專業證書,美國華頓商學院ESG 重大因素分析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