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死裡逃生,但要知道你是怎麼死的!台灣第一家太陽能電池製造廠茂迪,如何轉虧為盈?

轉型是台商宿命!兩岸關係緊張、中國對手崛起,床墊大王、輪胎大廠…企業提3大解方
撰文: 徐采薇     分類:G公司治理     圖檔來源:攝影/徐采薇 日期:2024-04-03

面對兩岸關係緊張、中國業者崛起、再到無人傳承等眾多挑戰,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週三(4/3)舉辦論壇,盼透過成功台商的經驗分享,提供更多企業借鑑。

 

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與台灣儒商文化協會共同主辦的「當前台商的挑戰與對策論壇」,週三(4/3)在台大校友會館登場。

 

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院長陳明璋指出,當前台商面臨諸多挑戰,從兩岸關係、通膨到戰爭等不勝枚舉。

 

尤其在兩岸關係上,海峽兩岸經貿交流文化協會會長高孔廉質疑,總統蔡英文一直把「盼台灣維持現狀」掛在嘴邊,但實際上卻讓兩岸關係不斷惡化,「1992年到1998年是兩岸關係榮景,2015年馬習會迎來第二個高峰,2016年後就一路下降⋯⋯如今連申請中國員工來台受訓的名額都受限制。」

 

陳明璋則表示,這些挑戰可能是危機,但也可能是商機,「當時新冠肺炎讓許多企業紛紛撤資、破產,但對一向逐市場水草而居的台商而言,應還有許多創新與策略選擇。」而舉辦這場論壇的初衷,便是希望讓台商看見更多選擇。

 

建議一:緊跟紅利趨勢 與中國、美國保持相等距離

 

論壇一開場,即以「兩岸關係的挑戰與對策」為題,邀請豪門國際開發董事長暨澳門臺商聯誼會會長簡廷在,與運時通家具控股集團董事長暨台企購常務副會長陳燕木,分享對當前局勢的建議。

 

「中國推了很多優惠政策,要有嗅覺,登上這條紅利船。」簡廷在建議,台商現在不適合去中國布局工廠,而是應轉而把握中國近期推出優惠策略的高端產業,包括ESG、5G、智慧醫療、文旅休閒、長照健康和新創科技等。

 

例如,日前廣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張虎公開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內容指出,大灣區經濟總量2023年突破14萬億元人民幣,接下來他們更要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世界級灣區。

 

簡廷在認為,這對台商便是一個極好的機遇,就他自家的豪門國際開發來說,過去曾經手過香港迪士尼、珠海長隆橫琴灣酒店、長隆海洋王國主題公園等案子,接下來還將於當地打造主打智慧醫療的「幸福快樂迪士尼健康園區」,以服務未來的長照族群。

 

同樣深耕中國多年的陳燕木,素有「床墊大王」的美譽,在中國的床墊專賣店多達2000家,即使近來中國景氣不佳,去年業績仍較前年成長26%,內銷占比還從過往5成提升至8成。

 

他點出,中國的內需市場約等於2個美國、26個台灣大,又是台灣的最大出口國,占台灣總出口約45%;而美國則占台灣總出口約15%,是台灣出口第3位。

 

「台灣應該做等邊三角形。」他不諱言,不論是和美國還是中國,都保持相等距離,才是台商最佳的生存模式。

 

▲建大董事長楊銀明(右4)建議,台商面對各種挑戰,應不斷調整。

 

建議二:共治管理、從旁引導 台商傳承哲學各異

 

除了兩岸關係的威脅,製造業如何傳承與轉型也是台商所面對的挑戰。

 

先看傳承層面。「我不太講接班這兩個字,我都講幫忙,」說這話的,是紡織大廠旭榮集團執行董事黃冠華。他強調,「很多接班的事搞到上社會版,是因為大家會爭奪權力,所以我就想,能不能讓我的父母贏?我來補足他們不足的地方。」

 

自黃冠華2003年進到公司以來,都與父母共同管理,並為公司挹注很多新思維。舉例來說,他參考台塑、豐田等企業的管理制度,花7年時間為公司組織擬定「雙軌制」、「矩陣式」、「共治管理」三大原則,並協助公司從貿易商轉型成從布料到成衣的一站式紡織廠。

 

另一成功接班的案例,則來自美美金屬董事長曾正堅,「我讓我的弟弟、孩子們都有工廠管理,」他自豪地說。

 

為了培養下一代,曾正堅造在孩子讀大學時就引導他們就讀能為公司所用的科系,包括機械系、會計系等,畢業後再到工廠學習,最後才調回公司準備接班,「很多富二代都不想接班,但我讓孩子有希望、有願景。」

 

美美金屬的擴張歷程從台灣、中國,再到非洲的尼日利亞與衣索比亞,生產餐具的同時,還組裝小型家電銷售。

 

對於選擇非洲的原因,曾正堅解釋,「大家對非洲的印象可能會覺得很窮困,但非洲人口多、內需大、人力便宜,且訂單量大又單一,不會像歐美那麼複雜、嚴格。」

 

下一步,他還計畫在衣索比亞發展從咖啡生豆到自家烘焙的咖啡事業,透過低廉價格、加送烘焙設備等策略,目前已成功外銷至台灣、中國等市場。

 

建議三:對岸競爭來勢洶洶 研發、轉型滾動式應對

 

「1989年剛到中國投資時,競爭來自其他台商,而30年後的現在,競爭對手則變成中國當地廠商。」輪胎大廠建大集團總裁楊銀明說,面對新的對手,台灣廠商勢必受到打擊,「我們和正新5、60年的目標,中國廠商20年就達到了。」

 

不過,建大對此非但不退縮,反而更積極在深圳設研發中心,並成立物業管理公司,他直言,中國市場依然很大,如近來成長的電動自行車市場,就是一大商機。

 

同樣面臨中國對手威脅的,還有台灣第一家太陽能電池製造廠茂迪。「死裡逃生,但要知道你是怎麼死的。」茂迪總經理葉正賢無奈地說,面對中國業者在高度補貼、擴廠政策下的低價競爭,他們差點被擊垮,從2011到2018年共虧損198億元。

 

為了突圍,茂迪採用差異化策略,將自家產品定位在專門生產高轉換效率的太陽能板,不僅與工研院合作研發下世代技術的TOPCon高效太陽能板,還進一步開發太陽能系統,同時精實虧損部門、活化資產,終於在2020年轉虧為盈。

 

「轉型升級是當代台商的宿命!」萬德國際集團董事長莊文甫點出。他在1980移民到新家坡,1986年赴中國投資,從製造消費類電子產品,發展到工業醫療產品和電動汽車業。

 

擁有多年中國經驗的他認為,最好的轉型模式是集體協作,包括政府、銀行、學術機構、供應商、客戶等都應團結起來,他更建議,台灣可以仿效新加坡政府,當企業提出投資計畫時,除了稅率優惠,也會幫忙輔導有潛力的供應商等,從全方位協助企業。

 

「轉型升級是滾動的,經濟局勢隨時在變化。」楊銀明語重心長地說。台商的挑戰還在繼續,後續怎麼迎戰,考驗著各家企業領導人的本事。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