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規則1:產品規劃不強調未來發展,用心觀察「現在需求」
傳統主流產品的前期規劃,因為已經了解市場了,計畫通常是宏觀、預測型的,團隊會分析市場、詳細列出利弊,甚至能建立出未來幾年要遵循的路線圖。
但是新產品無法採用這樣的形式,連目標客群是誰都還在摸索,因此更適合持續觀察、來回修正的流程,這也是為何新產品需要「不守規矩」的主要原因。潘炯丞指出,團隊靠著近距離、微觀的觀察使用者需求,才找到轉化成新生意的新賽道。
要徹底改變想法,當然是經歷了一番血淚。2008年到2014年,白光LED技術起飛,BenQ燈具想學習義大利幾家知名公司的模式來規劃產品,推出11款產品,每年榮獲各項大展獎項,可是那7年,營收不成長就算了,甚至年年都虧損。
團隊徹底意識到轉型迫在眉睫,於是開始深入觀察,發現七年來賣最好的產品,居然是用來看書的檯燈。「可是還有人在看書嗎?更多人是用電腦閱讀吧?」從這個思維開始擴大發想:80年前設計給書本的檯燈,現在真的適用嗎?會不會有一群人遲遲等不到適合電腦螢幕的檯燈?
反光、照耀範圍等痛點一直困擾者電腦螢幕用戶,圖為BenQ特別針對痛點研發的螢幕閱讀燈。來源:BenQ官網
於是BenQ燈具團隊著手研究,先走進13個使用者的場景中,發現螢幕閱讀的三大痛點:
- 光源集中導致反光。
- 照射範圍小,只能讓鍵盤一邊亮起來。
- 和背景亮暗對比太大,容易造成眩光,眼睛不舒適。
針對這三種問題進行研發,BenQ在2011年推出第一盞「螢幕閱讀燈」,順利獲得消費者青睞,更從買家購買的原因中分析發現,爸媽買給孩子做作業、彈鋼琴的需求很高,因為需要寬廣範圍的照射,再次透過這些「邊緣需求」發展出四種新品類,包含親子閱讀燈、鋼琴立燈、螢幕掛燈等以滿足深入的痛點,光靠這四大新品,全球累積超過百萬盞,更連續多年登上天貓雙11的檯燈類銷售冠軍。
從螢幕閱讀燈的銷售成果中發現新的需求,研發可以平均照亮鋼琴鍵的燈具。來源:BenQ官網
打破規則2:產品設計不走捷徑,動手嘗試「錯誤」
對新品類的設計來說,最困難的是你要做出一個「存在於未來」的產品,沒有一個客戶會指定要做多大台、幾公尺、燈多亮,腦中只有一個模糊的定位,因此持續實驗、動手修改就是新產品最重要的設計流程。
潘炯丞以螢幕閱讀燈的設計為例,初期請工程師在螢幕上用雙面膠貼一個燈具,找來同事試用看看,講出他好用跟難用的地方在哪裡,最後描繪出理想產品——可以穩固懸掛在螢幕上方,不占據桌面空間,同時不會造成反光的燈具。
工程師反覆嘗試了30種不同材料結構的模型,每一種都親自動手實驗,最後讓一盞螢幕燈順利誕生。這種不守規矩、不怕成本持續試錯的方法,最大的價值就是為了從錯誤中學習,「我沒有失敗,只是發現了一萬種行不通的方法」。
不占據桌面空間的螢幕掛燈是熱門產品之一,經歷反覆實驗試錯誕生的產品。來源:BenQ官網
打破規則3:產品銷售拋棄成熟通路,「自己賣」更貼近客戶
最後一個打破規則的流程,就在販售的環節,因為賣新品是非常困難的,針對特定消費者,也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喜愛它。因此必須花時間找出最愛它的族群,並且對著這群人把故事講清楚。
2015年螢幕閱讀燈剛剛上市,BenQ自然而然地找上台灣最大的電器通路商,獲得最好的展示位,門市店員還會有推銷產品的教育訓練,全力推這款產品,結果不負眾望,前兩個月,每月超過一千台的銷量成績。
但幾個月後,其他新產品出現了,所有優勢都被搬走,銷量一落千丈。「但讓我們最難過的是,完全不知道這兩千位消費者、願意給我們機會的到底是誰。」BenQ不知道這些人為何購買、是甚麼身分樣貌,甚至連後續滿意度都不清楚,花費心力打造的新產品,卻像是丟進湖中的石頭,連一點痕跡都沒留下。
團隊記取教訓,決定收回來自己賣,利用「成長駭客」的行銷概念,先假設一群核心客人、和他們溝通,最後驗證這群人就是最愛產品的人,把行銷資源集中於此。
2016年進入中國市場時,BenQ先假設會花5000塊買檯燈的客群是高階主管、設計師、爸媽等族群,接著進到微信公眾號找這幾種類型的版主,寫試用心得並進行團購收單,最後發現「爸爸媽媽」最願意掏腰包買這款產品,團購時一周可以多達600台,便把行銷資源集中,很快就成為中國父母指定購買的高價燈具,最後也從邊緣需求開發出親子檯燈,發展另一個銷量成長引擎。
「你們聽到這裡一定會問,值得嗎?」潘炯丞的回答很肯定。
在轉型前的傳統模式中,7年推出11款產品,但沒有一款回收投資,轉型後用新方法,7年推出5款產品,其中有4款都在一年內回收所有投資金額。
潘炯丞表示,透過10%「不守規矩」的應用,就能在人們眼中飽和的紅海市場,再次創造高成長、高獲利的賽道。
※本文授權自數位時代,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