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看過卓别林經典電影《摩登時代》,一定對 19 世紀末期以來的泰勒化生產不陌生。隨著輸送帶不斷送來的新零件,生產線上的裝配員除了嚴格規定的休息時間外,雙手一秒都閒不下來。在生產速度可控的前提下,雇主能最大程度提升員工生產效率。
但隨著工作模式改變,如今非管理職的工作者,也要自行動腦、動手解決問題。當員工不再被綁在流水線前,而是自行在各類工作場域中利用知識、工具以及技術創造產出時,如何控制員工的生產力,再度成為雇主的大哉問。
安靜辭職浪潮來!就連馬斯克也要加強「監控」,但真能提高管理效率嗎?
近幾年因監控軟體、穿戴裝置普及,雇主似乎試圖找回 100 年前那條能控制員工整體產出的輸送帶。就像是馬斯克(Elon Musk)都對推特(Twitter)的安靜辭職員工採取強硬手段,甚至祭出最後通牒,要求員工必須接受「長時間、高強度」的工作,否則就離開推特。
不只馬斯克使用這類高強度的管理方式,根據美國管理協會(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調查,大約 66% 公司會監控員工使用網路的情況,其中至少 45% 公司會記錄員工點擊過哪些頁面,還有 43% 的公司會追蹤員工收發的電子郵件,甚至有老闆會透過 GPS 追蹤發給員工們的公務手機,確保員工沒有出門閒晃。
以美國擁有第二多員工數量的亞馬遜(Amazon)來說,該公司自從 2015 年開始就以精確定位技術追蹤旗下物流士,是否準確依照系統建議路線,準時將包裹送達指定位置。只要配送過程有分毫之差都會將其紀錄至員工的評比系統中。另外,亞馬遜也曾以監控軟體紀錄員工離開作業機台的時間,以及利用電子腕錶追蹤、指引倉儲人員的包裝、揀貨效率。
亞馬遜種種措施不外乎是為了在員工基數龐大的狀況下,盡可能削減員工偷懶時數,或改善沒效率的工作方式,以提高每單位員工產能。尤其近三年遠距工作盛行,據人資訓練機構 CIPD 一項訪查超過 2000 位中高經理人的調查,超過 55% 雇主都支持要監控員工工作狀況,避免其偷懶風險。
《哈佛商業評論》點出嚴密監控的 2 個致命錯誤
但嚴密的監控真能提高員工產能嗎?據《哈佛商業評論》報導觀點指出,雇主欲藉由監控提高產能,可能犯下兩個致命錯誤。
首先是嚴密的監控,可能反而打擊員工士氣,使其效率下降。
像前述的亞馬遜,就曾被指控由於公司每天會計算員工離開座位的時數,使得許多員工不敢好好休息,長期下來熱情消磨得快、工作疲倦感也更快襲來。
除了亞馬遜的高嚴密監控作法可能效果不張,馬斯克在推特祭出的鐵腕政策,專家也不看好。《華爾街日報》便引述一家經常與新創公司合作的主管培訓公司 Talentism 的創始人兼 CEO Jeff Hunter 所說,「我相信很多人會簽署馬斯克要求簽署的承諾(高強度、高工時),然後一邊開始努力在別的地方尋找新機會。」
另外,人才培訓顧問 Dan Bobinski 也認為,若雇主使用嚴密監控員工一舉一動這種微管理(micromanagement)手段時,將喪失員工對其的信任感,使得工作態度更被動、不積極。
再者,監控員工的另一問題是雇主選用的監控指標「不一定有效」。
顧問公司 The Work Consultancy 創辦人 Gemma Dale 認為,監控員工使用電腦的時數固然是準確衡量工時的指標,但不代表生產效率。而追蹤員工的游標,觀察其點擊狀況、造訪什麼網頁也不見得代表員工在偷懶,或是沒有產出。
尤其是需要想法、創造力的工作,好點子往往就在造訪社群、新聞網頁,或是在起身倒茶水、泡咖啡的片刻間浮現,誰也說不準乖乖點擊工作頁面,就能導出更快更好的工作成果。
監控也有眉眉角角,關鍵 2 步驟真正提高生產力
工作流程規劃公司 Soroco 創辦人 Rohan Narayana Murty 以及其產品經理 Shreyas Karanth 認為,真正能提高生產力的監控模式,第一步應消除員工與雇主之間訊息不對等的狀況。
也就是明確告知員工會在工作期間搜集哪些數據,並對其監控、收集數據的部分達成共識,且所有數據都應是透明開放、讓員工也可以造訪的。
消除員工的不信任與不安後,第二步是將數據去識別化。
Rohan Narayana Murty 與 Shreyas Karanth 認為,搜集員工工作行為的監控數據,重點不在於對單一員工的評估以及懲戒,而是設計出一套更能協助員工高效工作的流程。
例如透過匿名數據發現多數員工會在午餐時段過後放空,那管理者應針對該時段提出激勵方案,以解決集體問題、關注共同工作體驗的心態進行決策,才有助於真正提升員工生產力。
延伸閱讀:
「我可能是地表上最了解製造業生產過程的人!」馬斯克上 TED 談了推特,順道回憶睡在特斯拉工廠地板的地獄 3 年
Slack、Zoom、Teams 瘋狂切換!哈佛商業評論:一天 Alt+Tab 上千次摧毀員工生產力
※本文授權自科技報橘,原文見此。